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爵的意思、民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爵的解釋

古代君王賜給民間有功者的爵位。《漢書·高帝紀上》:“令民除 秦 社稷,立 漢 社稷,施恩德,賜民爵。” 顔師古 注引 臣瓒 曰:“爵者,祿位。民賜爵,有罪得以減也。”《漢書·惠帝紀》:“春正月,復發 長安 六百裡内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 長安 ……九月, 長安 城成。賜民爵,戶一級。” 宋 徐天麟 《西漢會要·職官五·賜爵》:“ 孝惠 即位,賜民爵一級。” 宋 徐天麟 《西漢會要·職官五·賜爵》:“ 孝元 永光 二年,詔陰陽不調,三光晻昧,其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爵是中國古代授予平民的榮譽性爵位稱號,與授予官員或有爵位繼承者的“官爵”相對。其核心含義與制度特點如下:

  1. 制度屬性與授予對象

    民爵是封建爵位制度中專為平民(非官吏、非貴族出身者)設立的等級。它通常作為獎勵軍功、德行或特殊貢獻的榮譽象征,旨在激勵普通百姓為國家效力,提升社會地位。主要授予對象是立有戰功的士兵、勤勉耕織的農民或其他有突出表現的庶民。

  2. 曆史實例(以秦、漢為代表)

    在秦朝商鞅變法确立的“二十等爵制”中,民爵主要指從最低的第一級“公士”到第八級“公乘”的爵位(也有觀點認為第一級至第四級為民爵)。這些爵位可由平民通過軍功(如斬獲敵首)或貢獻(如繳納糧食)獲得。獲得民爵者可享有相應特權,如減免刑罰、獲得田宅、役使庶子(身份較低者)等,但不可直接擔任官職,且不可世襲。

    、《商君書·境内》 等文獻記載了相關制度。

  3. 與“官爵”的本質區别

    民爵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非官職關聯性與非世襲性。

    • 非官職關聯性:獲得民爵本身不代表成為官吏,其擁有者仍是平民身份(“民”),與因擔任官職而獲得的爵位(官爵)或宗室貴族世襲的爵位有根本區别。
    • 非世襲性:民爵一般僅限本人終身享有,不可傳給子孫後代(高等級的官爵或貴族爵位通常可世襲)。

      等出土文獻提供了關于爵位繼承(主要針對高爵)與民爵不可世襲的佐證。

  4. 社會意義與功能

    民爵制度是古代統治者(尤其是秦、漢)推行“軍功授爵”、“獎勵耕戰”國策的重要工具。它打破了世卿世祿的貴族壟斷,為平民階層提供了一條提升社會地位、獲得實際利益(如土地、賦役減免)的上升通道,具有激勵民衆、增強國力、鞏固統治的作用。

總結定義:

民爵特指中國古代(尤以秦、漢二十等爵制為典型)授予平民的、非世襲的榮譽性爵位等級。其核心内涵是“授予庶民之爵”,旨在獎勵軍功或貢獻,使平民獲得一定社會地位與特權,但不可憑此直接入仕或傳于子孫,與授予官吏或貴族的“官爵”有本質區别。該詞主要用于描述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

“民爵”是中國古代君主授予民間有功者的爵位制度,主要盛行于秦漢時期。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民爵指君王對非貴族階層的平民授予的爵位,用以表彰功績或特殊貢獻。例如《漢書·高帝紀》記載,漢高祖劉邦曾“賜民爵”以鞏固統治。

  2. 等級與特權

    • 秦漢時期民爵分為多級,如漢代常見“賜民爵一級”的記載,最高至第八級“公乘”。
    • 爵位可減免罪責、享受部分司法優待,如《漢書》注引“有罪得以減也”。
  3. 社會功能

    • 凝聚國家意識:通過賜爵強化民衆對皇權的歸屬感,如漢惠帝修築長安城後賜爵以彰功績。
    • 激勵與穩定:秦代以軍功賜爵為主,漢代則擴展至慶典、災異赦免等場景,成為皇權籠絡民心的工具。
  4. 曆史演變

    • 東漢末期,因豪族崛起與社會結構變化,民爵制度逐漸失去實際意義。
    • 其消亡标志着從“律令社會”向門閥士族主導的社會轉型。
  5. 文化内涵
    部分文獻将“民爵”引申為對人民尊嚴與權益的象征,強調“庶民平等”的早期理念。

民爵既是古代等級制度的産物,也反映了早期皇權通過恩賞構建社會秩序的努力。需注意,其具體實施細節因朝代而異,建議通過《漢書》《西漢會要》等古籍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罷露班扇拌蒜杯茗備設别寝别曲采服腸液瀍澗癡骸赤烏崇飲辍策滀水大壩打寒戰雕潤睹記敦行翻衾倒枕富春山阜基伏龍鳳雛趕不上趟,趕不上趟兒剛大歸藏皓彩畫影回濑餞筵健糉進選倦路絶乏來代靈士莫不傾動加禮某人木牍暮雨朝雲内舉農莊奴化篇牍偏肥潑風刀籤收青鳥書啓求屈人染指于鼎三谏之義三醫閃神兒事無常師詳敏湘平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