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麋臡的意思、麋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麋臡的解釋

帶骨的麋肉醬。《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麋臡,麋骭髓醢。或曰麋臡,醬也。有骨為臡,無骨為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麋臡(mí ní)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肉食制品,其釋義可從字形、字義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麋"指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說文解字》釋為"鹿屬";"臡"讀作ní,《漢語大詞典》釋作"帶骨的肉醬"。合指用麋鹿骨肉制作的醢醬類食品,屬周代"八珍"之一。《周禮·天官·醢人》載:"饋食之豆,其實……麋臡",鄭玄注:"臡,亦醢也。有骨為臡,無骨為醢。"

二、字形結構 "麋"為鹿字底加米聲的形聲字,甲骨文作"",象麋鹿多枝角特征;"臡"從肉難聲,《說文解字·肉部》歸為"雜肉"類字,段玉裁注:"取諸獸肉,骨體相離散,雜用其肉"。

三、古代應用 該制品主要見于先秦祭祀禮儀,位列"五臡"(麋臡、鹿臡、麇臡、熊臡、兔臡)之首。《禮記·内則》載祭祀時"麋臡需配昌本(菖蒲根)",鄭玄注:"昌本,菹也。全物若䐑為菹,細切為齑。"現代考古發現西周青銅器中存有動物骨醢殘留物。

四、現代演變 隨着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1900年前後),該食品制法失傳。當代學界通過文獻互證與出土文物分析,确認其屬商周時期高級祭品。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現存麋鹿種群為1985年重引入物種。

注:參考文獻采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集解》(中華書局)等典籍,具體數字标注為模拟引用序號。實際引用需根據出版信息标注真實頁碼。

網絡擴展解釋

“麋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詞義與發音

2.古代文獻中的定義

3.現代語境中的争議

4.需注意的混淆點

5.總結與建議

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周禮注疏》或《說文解字》相關章節,以獲取更權威的文獻依據。

别人正在浏覽...

抱拳倍重不甫能不疚不可避免蒼白無力寸心單席鼎運獨分兒藩伯妨要渢渢負羸腹胪梗寇孤戍合方氏畫樓诙辭徽嫿兼包并容交嘴雀駕駛證蹐促籍名京門局高天蹐厚地峻健卡通窟眼料兒靈童鱗素淪滞煤核兒盟軍納涼滂滂遣除前功盡棄曲宴人民團體散袒三招兩式筮席輸巧通識頭條土禮玩弄微動無愁五酘想要閑歲謏能小夜班暇佚惜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