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透徹了解。《孔叢子·陳士義》:“非信義君子明識窮達,則不可。”
(2).高明的見識。《晉書·荀勖傳》:“又嘗在帝坐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鹹未之信。帝遣問膳夫,乃雲:‘實用故車腳。’舉世伏其明識。” 宋 曾鞏 《移滄洲過阙上殿劄子》:“﹝ 英宗 ﹞雖早遺天下,成功盛烈,未及宣究,而明識大略,足以克配前人之休。” 明 郎瑛 《七修類稿·義理一·羲之子昂》:“餘嘗觀 羲之 諫 殷浩 北伐書,喜其事理通暢,深中當時之弊;勸其輯和朝廷,又見明識遠略。”
(3).明理,有見識。《南史·劉穆之傳》:“其妻 江嗣 女,甚明識,每禁不令往。” 宋 蘇轍 《颍濱遺老傳上》:“母 成國太夫人 程氏 ,亦好讀書,明識過人,志節凜然。”
“明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íng shí(注音:ㄇㄧㄥˊ ㄕ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透徹了解
指對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例如《孔叢子·陳士義》中“非信義君子明識窮達,則不可”,強調對人生境遇的透徹認知。
高明的見識
表示卓越的見解或判斷力。如《晉書·荀勖傳》記載,荀勖通過觀察飯菜推斷其燃料來源,衆人歎服其“明識”。
明理、有見識
形容人通曉事理、富有智慧。例如《南史·劉穆之傳》提到劉穆之妻子“甚明識”,能明辨是非;宋代蘇轍也以“明識過人”形容母親程氏的聰慧。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晉書》《南史》等古籍。
《明識》指的是清楚明了的知識或認識。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明”和“識”。它表示對某一事物或領域有深刻理解和了解。
《明識》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日”和“讠”。其中,“日”是意為太陽、光明等事物,通常作為部首,表示與光明、明亮相關的含義。而“讠”則是表示與語言、言辭、口腔相關的事物。
《明識》的筆畫總數為13畫。其中,字“明”有8畫(日為4畫,丨為1畫,口為3畫),字“識”有5畫(讠為2畫,心為4畫)。
《明識》一詞源于《易經·系辭上》:“文明大明,于明識也。”在這裡,“明識”表示對于文化知識之明晰和了解。
《明識》的繁體字為“明識”。
古代漢字中,“明”字通常為直寫形式,由上面的三點(代表日)和下面的口形成。而“識”字在古代也有多種寫法,其中一種寫法是由上面的三點和下面的心形成。這些古代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現代常用的寫法。
1. 他具備了很高的學術素養和廣博的明識。
2. 鐘老師對于教育理論有獨到的明識。
3. 這本書是一本很適合啟蒙的讀物,能幫助孩子們增加很多明識。
明智、智慧、見識、認識、知識
明了、明白、了解、懂得
糊塗、迷糊、不解、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