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靡常的意思、靡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靡常的解釋

無常,沒有一定的規律。《書·鹹有一德》:“天難諶,命靡常。” 孔 傳:“以其無常,故難信。” 漢 班彪 《北征賦》:“故時會之變化兮,非天命之靡常。”《清史稿·食貨志一》:“沿海沙地灘漲靡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靡常是古漢語複合詞,由“靡”(無、沒有)與“常”(固定不變)構成,表示“無常、不固定”,強調事物的變動性與不可預測性。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靡”意為“無”,“常”指“常态、規律”,合指沒有固定規律或不可持久。

    例證:

    《漢語大詞典》:“靡常,無常;沒有常規。”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版)

  2. 引申義

    形容事物變化莫測,如命運、時勢的不可控性。

    例證:

    《尚書·周書·微子》:“天毒降災荒殷邦,方興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長舊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用以容,将食無災。降監殷民,用乂雠斂,召敵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商今其有災,我興受其敗。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舊雲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我不顧行遁。”

    其中“天命靡常”即強調天命并非永恒不變。

    (來源:《尚書正義》,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二、詞源與經典用例

  1. 儒家經典中的哲學内涵

    《詩經·大雅·文王》以“天命靡常”警示統治者:天命無常,唯德是依。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将于京。”

    (來源:《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标點本)

  2. 曆史文獻的實踐表達

    《史記·淮陰侯列傳》借“時乎時,靡常駐”感歎時運流轉,突顯機遇的不可把握性。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三、現代漢語中的演變

現代雖罕用,但“靡常”仍存于成語“天命靡常”及學術文本中,用以描述動态系統或曆史規律的非線性特征。

例: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漢代文學:“雖缪襲韋昭,猶有靡常之歎。”

(來源:《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紙質版):定義核心語義。
  2.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經典文獻原典及注釋。
  3.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曆史語境用例。
  4. 《魯迅全集》:現代文學中的繼承。

字形演變參考:

“靡”甲骨文作“”,象草木散亂狀,引申為“散亡”;“常”金文從“巾”表旗幟,象征穩定規範,二者結合強化“無常”之義。

(來源:《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靡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無常,沒有固定規律”,常用于形容事物或命運的不可預測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靡常”由“靡”(無)和“常”(恒常、固定規律)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沒有恒常的規律”,強調變化不定、難以捉摸的特性。

2.詞源與文獻用例

3.語境與用法

4.發音與結構

5.近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曆史研究或引用古籍時仍可見,多用于強調事物發展的不确定性或警示居安思危。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尚書》等典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喙如一榜女碑闆餐風飲露谶語答不也诋謗杜米敦引番降剛柔相濟扞衛告理格緻家供張官漏歸楫胡奴绛驺嚼環揭不開鍋揭局誡喻基因工程誇言跨院萊畝狼羔子類聚了清量簡了得利朗零毀林樹藜烝亂扣帽子論賢邏檀路易十六邁異赧獻尼山庖子品論譴斥巧故僑徙洽熟傾下啟體球磨機帬介閃石聖壽樂沈惑麝月酸俗僮子洿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