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罵辱”。漫罵侮辱。《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權 遣使為子索 羽 女, 羽 駡辱其使,不許婚, 權 大怒。”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不識忌諱,罵辱婦之父母。”
駡辱是漢語複合詞,由“駡”與“辱”兩個語素構成,表示通過言語進行侮辱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駡”指“用粗野或惡意的話侮辱人”,“辱”則為“使受羞恥”,二者結合後詞義加重,強調以激烈言辭貶低他人尊嚴。例如《後漢書·列女傳》載“(樂羊子妻)以刀斷織,駡辱其夫”,此處“駡辱”即包含責備與羞辱的雙重含義。
從構詞法分析,“駡”屬形聲字,從“網”部、“馬”聲,本義為“責罵”;“辱”為會意字,從“辰”(表農具)從“寸”(表手),引申為“折損體面”。二者組合後,詞性為動詞,多用于描述帶有攻擊性的言語行為,如《史記·項羽本紀》中“駡辱漢使者,欲烹之”。
現代漢語中,“駡辱”屬于書面語,其近義詞包括“辱罵”“诟罵”,反義詞則為“稱贊”“褒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将其歸類為貶義詞,多用于法律文書或曆史文獻,描述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駡辱”是由“駡”(同“罵”)和“辱”組成的複合詞,指通過言語侮辱、責罵使對方蒙受恥辱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相關同義詞對比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沖突或權力壓迫中的語言暴力,如古代文獻中常見“受駡辱”“遭詈辱”等表述,體現對人格尊嚴的踐踏。
提示:若需更多古代漢語詞彙的詳細考據,可參考《說文解字》《漢書》等典籍,或通過權威辭書查詢原始出處。
寶賂秉心草命柴頭腦殻插羽佳人斥離侈袂穿崩促迫膽戰心寒墊本颠翻電力調查覆掌杆棘高鬥告送閣老寡鹄光纜光芒萬丈官箴涸鲋得水畫布徼惠腳爐精究精绮龍津露纂雪鈔髦民面漿衊染名法拿搭鈕扣清渾皂白蛩蟁氈三槐之聽韶陔申宮沈煙守潔衰斬曙更叔夜算題天讨鐵擿庭萬瘏悴讬肺附外累王昭君晚籁舞場下颏現時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