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和虎。古代以為有益于農事的神物。《禮記·郊特牲》:“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 唐 陸德明 釋文:“蠟祭有八神:先嗇一,司嗇二,農三,郵表畷四,貓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八。” 清 曹垂燦 《插秧詞》:“桔橰未動商羊舞,老農出社迎貓虎。”
“貓虎”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祭祀對象
根據《禮記·郊特牲》記載,古代蠟祭(年終祭祀)中包含對貓和虎的祭祀。古人認為貓捕食田鼠、虎捕食野豬,能保護農作物,因此将其視為農業保護神。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進一步明确,貓虎位列蠟祭八神之一。
民間信仰
因貓與虎形态相似,古人認為二者有神靈庇佑,歸為同族,并雕刻貓虎石像供奉于民居,祈求豐收。
泛指貓與虎
字面指兩種動物,但實際使用中多與上述祭祀文化關聯。
比喻人才出衆
現代語境中,偶見用“貓虎”形容能力非凡者(如技術專家、運動員等),強調其兼具貓的敏捷與虎的威猛。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貓虎”核心含義源于古代農業信仰,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貓虎》這個詞通常指的是猛虎或者老虎,是兩種不同的稱呼。虎是大型貓科動物,具有強大的體型和狩獵能力,在動物界被認為是霸主。
《貓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犭和虍,其中犭是犬部首,表示與狗有關,虍是虍部首,表示與虎有關。
貓的拆分筆畫為犭、丶、一,總共3畫;虎的拆分筆畫為虍、兒,總共兩畫。
《貓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并沒有區分貓和虎的稱呼,因此使用了一個統稱。後來隨着文明的發展,人們開始将貓和虎區分開來,使用不同的稱呼,而《貓虎》這個詞則逐漸被人們用來指代猛虎。
《貓虎》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貓虎」。
在古時候,字形的書寫形式和現在有所不同。《貓虎》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貓殳」。
1. 他在叢林中發現了一隻巨大的貓虎,吓得他立刻逃跑。
2. 這隻貓虎兇猛無比,牠是叢林中的霸主。
貓虎的組詞有:老虎、獵虎、虎口、獵獅等。
貓虎的近義詞有:大蟲、猛捷、虎狼等。
貓虎的反義詞可以是:溫順、脆弱、柔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