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音的意思、蠻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音的解釋

南方口音。《北齊書·陸法和傳》:“又 法和 平常言若不出口,時有所論,則雄辯無敵,然猶帶蠻音。” 唐 許棠 《寄陸睦州》詩:“汐潮通 越 分,部伍雜蠻音。” 清 曹寅 《西軒賦送南村還京》詩之二:“墟裡寒泉在,蠻音稚子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蠻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蠻音”指南方口音,特指古代中原地區對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稱呼,帶有地域文化色彩。其中:

二、詞源與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北齊書·陸法和傳》:“(陸法和)時有所論,則雄辯無敵,然猶帶蠻音。”,唐代詩人許棠在《寄陸睦州》中亦用“汐潮通越分,部伍雜蠻音”描述南方語言的混雜性。清代曹寅的詩句“墟裡寒泉在,蠻音稚子餘”則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用法。

三、文化背景

“蠻”字的構造(上“蟲”下“力”)反映了古代對南方部族的認知,既有原始圖騰的崇拜,也隱含中原文化的視角。因此,“蠻音”不僅指語音差異,還暗含文化隔閡。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蠻”常作方言副詞(如“蠻好”表示“很好”),但“蠻音”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總結

“蠻音”是古代對南方語言的統稱,兼具語言學和文化史研究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蠻”字的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蠻音》

《蠻音》是一個詞語,用來形容粗犷、野性和不受拘束的聲音。它可以用來形容動物的叫聲、大自然的音樂或者是一種粗暴的音樂風格。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音》這個詞可以拆分成“虍”和“音”兩個部分。其中,“虍”是指虎,是這個詞的部首,具有兩個筆畫;“音”表示聲音或音樂,具有九個筆畫。

來源

《蠻音》這個詞在古代《詩經》中首次出現。它被用來形容美妙的音樂和野性的聲音,以及與之相關的情感和意境。

繁體

《蠻音》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蠻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蠻音》可以寫作「蠻音」,其中的「蠻」形狀像一個野蠻粗犷的人,寓意着粗暴的音樂。

例句

1. 雨後的森林裡傳來一陣蠻音,動物們在歌唱。

2. 他彈奏出一曲蠻音,充滿了激情與力量。

組詞

蠻橫、蠻力、蠻夷、蠻荒

近義詞

野性音、狂野樂、粗犷聲

反義詞

雅音、和諧樂、細膩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