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文的譯音。佛教語。意為平等周遍十法界,輪圓具足。指佛教密宗按一定儀制建立的修法的壇場。參閱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十。
曼荼羅(梵語:maṇḍala),漢語音譯詞,在佛教經典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圓形壇城
指佛教密宗修法時,為防魔衆侵入而建立的圓形或方形土壇,象征諸佛菩薩聚集的聖域。壇中安置佛像、法器,代表佛國世界的莊嚴布局。《漢語大詞典》釋為:“佛教語。梵文mandala的音譯。意為‘壇’‘壇場’。佛教密宗修法時,為防魔衆侵入,在修法處劃一圓圈或建一土壇,有時亦于其上畫佛、菩薩像,稱為曼荼羅。”(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語大詞典》)
本質為“聚集”
梵語“maṇḍala”由“manda”(本質)與“la”(具足)組成,引申為“聚集諸佛功德之壇場”。《佛學大辭典》指出:“曼荼羅謂聖賢集會之處,即萬德交歸之所依處。”(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微觀宇宙模型
曼荼羅以幾何圖形(外圓内方)象征宇宙的結構秩序,中心為主尊佛,四周分布諸佛菩薩,體現佛教“一即一切”的宇宙觀。《宗教大辭典》描述其“以圖像闡釋佛教教義,表達密宗對宇宙和生命本質的理解”。(來源:任繼愈《宗教大辭典》)
修行者的心相投射
在密宗修行中,曼荼羅被視為“心象的具象化”,通過繪制或觀想曼荼羅淨化心念、證悟佛性。唐代密宗文獻《大日經疏》雲:“曼荼羅者,名為聚集,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9冊)
宗教藝術載體
藏傳佛教的唐卡、壁畫及沙畫曼荼羅,将抽象教義轉化為視覺符號。如西藏寺院常見的“時輪金剛曼荼羅”,以精密幾何構圖表達時空哲學。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缂絲密集金剛曼荼羅》即此類藝術傑作。(來源: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
跨文化心理學應用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将曼荼羅視為“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借其對稱結構分析心理整合過程,推動曼荼羅繪畫在當代心理治療中的應用。(來源:《榮格全集》英文版)
權威參考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佛學大辭典》的漢語詞源考據,并援引佛教經典、藝術史及心理學研究,釋義脈絡符合漢語語境下“曼荼羅”的語義演變與文化融合特征。
曼荼羅(梵文:Mandala)是佛教密宗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含義豐富且具有多層次象征意義,以下從不同維度進行解釋:
密宗修法工具
曼荼羅是密宗修法時建立的壇場,通過具象或抽象的圖案、法器等,幫助修行者觀想宇宙真理。例如:
宇宙模型與法界性
曼荼羅被視為宇宙的真實顯現,以“輪圓具足”的結構(中心為主尊,周圍分布諸佛菩薩)體現法界的圓滿與秩序。例如:
曼荼羅既是密宗修法的具象載體,也是抽象的法界真理符號,融合了宗教、哲學與藝術的多重内涵。其核心在于通過“聚集”與“圓滿”的象征,引導修行者證悟宇宙與自性的一體性。
白食薄躬閉合蒼山钗荊敞坪龀年尺子大圭單音詞豆芽菜奪席談經獨生子女二水貨豐産俸赀绠短汲深過聲畫鼓皇儲黃初體環遶火火蛟蛇戢翮畸尚計說巨防拘那夷潰溢髡簪吏書留空禮贽騾馬店貌閲面裡鳴葭怒江驽馬鉛刀偏門被朱紫禽犢七曜曆氣志人厄骟割山河表裡試工收頭收園結果束列私忌四句縮縮蹑蹑貪擅頑很尉魚象事遐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