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麥磨成的細粒兒。《陳書·孝行傳·張昭》:“及父卒,兄弟竝不衣綿帛,不食鹽醋,日唯食一升麥屑粥而已。”《南史·陳紀上·武帝》:“是時食盡,調市人餽軍,皆是麥屑為飯,以荷葉裹而分給。”
“麥屑”一詞的含義及背景可總結如下:
麥屑指麥子磨成的細粒,比面粉粗糙,屬于未完全粉碎的麥類加工産物。這一解釋在《說文解字》中已有記載,東漢許慎提到“面,麥屑末也”,說明其詞源可追溯至漢代。
“麥屑”是古代糧食加工産物,兼具實用性與曆史背景,多見于文獻中描述困頓時期的生活場景。
麥屑是指從麥粒中剝離出來的麥麸的殘渣。它通常是指在人們加工和食用麥子時産生的副産品,常常用來喂養家禽和牲畜。
麥屑的拆分部首是⺾(禾字旁),其中左側的部首是禾字部(⺩),右側的部首是屮字頭(⺾)。它的筆畫數為8劃。
麥屑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于麥子在磨粉過程中會産生剩餘的麥麸,這些麥麸将最終以麥屑的形式存在。因此,麥屑一詞的來源即為麥子的加工過程。
麥屑的繁體字為「麥屑」。繁體字中的「麥」表示麥子,「屑」表示碎屑,因此和簡體字的意思相同。
古代漢字中,麥屑的寫法可以追溯到金文和篆文。在金文中,麥屑的寫法較為簡單,由兩個禾字旁組成。在篆文中,麥屑的寫法略有變化,上方的禾字旁較大,下方的禾字旁較小。
1. 農民将剝離麥粒後的麥屑喂給雞和豬。
2. 麥屑是飼養家畜的重要飼料之一。
其他與麥屑相關的組詞:
1. 麥麸 - 麥子加工過程中産生的糠糠。
2. 麥粉 - 由小麥磨成的粉末。
3. 麥稈 - 麥子的莖部,通常用來做飼料或制作紙張。
和麥屑意思相近的詞語:
1. 麥麸 - 麥子加工過程中産生的副産品,常用來喂養家禽和牲畜。
2. 麸皮 - 麥麸的一部分,由外層的一層或數層鱗片狀的皮組成。
和麥屑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麥粒 - 麥子的種子,是食用、加工和種植的主要部分。
2. 麥芽 - 經過發芽和幹燥而制成的麥子,用于制作啤酒和面包等食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