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祃纛的意思、祃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祃纛的解釋

猶禡牙。古時出兵行祭旗禮。《新唐書·康承訓傳》:“乃禡纛黃堂前,選兵三千,授都虞候 元密 。” 明 宋濂 《平江漢頌》:“上躬擐甲胄,禡纛 龍江 ,帥樓船數百,蔽 江 而上。” 郭孝成 《廣東光複記》:“屆期俾 炯明 禡纛 長江 ,飲馬 黃河 ,犂庭掃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祃纛”是古代軍事祭祀活動的專有名詞,需拆解為“祃”與“纛”兩部分理解:

  1. 祃(mà)
    指古代軍隊出征前的祭祀儀式,稱為“祃祭”或“祃牙”。其目的是祈求神靈庇佑、戰事順利。據《禮記》記載,祃祭對象包括軍旗(象征軍隊)、道路(象征行軍)等。

  2. 纛(dào)
    指古代軍隊中統帥所用的大旗,多以牦牛尾、羽毛等裝飾,稱為“牙旗”或“帥旗”。纛是軍隊指揮權的象征,主将所在處必立纛旗,如《三國志》中“關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将莫能當者”即描述纛旗在戰場的作用。

合義:
“祃纛”即軍隊出征前祭祀軍旗的儀式,屬于古代軍禮的重要環節。通過祭旗(纛)表達對戰争的敬畏,并借神靈之名凝聚軍心、鼓舞士氣。此類儀式在《明史·禮志》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多由主将主持,流程包括殺牲、祝禱、誓師等。

由于該詞屬冷僻曆史術語,現代使用極少,需結合具體古籍語境分析。若涉及文獻研究,建議進一步核查原出處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祃纛 (mà dào)

祃纛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包含兩個部分:“祃”和“纛”。

部首和筆畫

“祃”的部首是“礻”,它是由“示”字的左邊的一半演變而來。而“纛”的部首是“纟”,表示與紅色有關。根據漢字部首的規則,“祃”的部首決定了它的讀音,因此“祃”的聲調是第四聲。筆畫上,“祃”總共有六畫,“纛”則有十三畫。

來源

“祃纛”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用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年祥瑞。據記載,它最早出現在周朝的《國語》中,被描述為一種使用于祭祀上的帷幔和旌旗。

繁體

在繁體字中,“祃”和“纛”的寫法仍然保留。雖然現代漢字簡化推行,但仍有部分場合或地區使用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同的演變,因此與現代字形有所差異。例如,古代的“祃纛”寫作“祃”,“纛”寫作“翿”。

例句

1. 在盛大的祃纛儀式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

2. 他身披紅色繡有金龍的祃纛,行走在莊嚴的隊伍中。

組詞

祃纛組詞:祃纛儀式、祃纛舞蹈、祃纛旗幟。

近義詞

祃纛的近義詞:旌旗、儀仗、幡旗。

反義詞

祃纛的反義詞:降旗、解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