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文的意思、律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文的解釋

法律條文。 唐 韓愈 《應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狀》:“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實虧政理。” 魯迅 《花邊文學·迎神和咬人》:“我不知道法律,但大約 民國 以前的律文中,恐怕也未必有這樣的規定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律文”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用法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律”本義指古代校正樂音标準的管狀儀器,《說文解字》釋為“均布也”,後引申為規範行為的準則;“文”在甲骨文中象形為交錯紋路,本義指文字、條文,《爾雅》注“文,書也”。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意為“成文的法律規範”。

二、專業釋義 《漢語大詞典》界定為“法律條文”,特指法典中具備強制約束力的書面規定。該詞在漢代已見于典籍,《漢書·刑法志》載“律文煩苛”,唐代《唐律疏議》作為現存最早完整法典,其正文部分即标注為“律文”。

三、語用特征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法學領域,指代法律文件的主體條款,區别于司法解釋或實施細則。如《民法典》編纂時強調“律文表述需兼顧嚴謹性與通俗性”。該詞具有書面語體色彩,常見于學術著作、法律文書等正式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律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及擴展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法律條文,即國家或政權制定的規範性法律文件的具體條款。例如唐代韓愈在奏章中批評官府違背律文對平民施以苛刑(《應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狀》),魯迅也通過民國前後的律文對比揭示舊法制的局限(《迎神和咬人》)。

二、字義分解

  1. 律(lǜ):
    • 本義為法律、規則,如《說文解字》釋為“均布也”,引申為普遍遵守的準則。
    • 古代指音律标準,将樂音分為十二律(六律與六呂),後也用于詩歌體裁(如律詩)。
  2. 文(wén):
    • 指文字、條文,如《禮記》載“文,書也”,強調書面化的規範形式。

三、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代律法或音律文化,可參考《唐律疏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敗家相謗沮邊鎖伯始場次劖言劖語禅鑽椎鼓吹花大俥道别定弦惡行額征放生割酒官書骨狀洪聲互卦昏蛋檢劾籛彭幾率窠窟來處不易量材錄用亂離魯冊洛賓笙廟勝之策藐茲一身摩肩接踵南詞鲇緣竹千日打柴一日燒窮下日邁月征榮升瑞木善始令終伸志射藝事功之學詩叟手痕水旱疏屬宿水飡風退安外朗望實文則五教無日無夜賢才君子相匹鹹與維新阋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