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緑柰的意思、緑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緑柰的解釋

果實名。林檎(俗稱花紅)的一類。色青,故稱綠柰。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柰》:“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有白、赤、青三色……青者為緑柰,皆夏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緑柰(lǜ nài)是古代文獻中對未成熟青蘋果的特定稱謂,屬薔薇科蘋果屬植物果實,現多稱“青蘋果”或“沙果”。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字義溯源

  1. 字形結構

    • “緑”:同“綠”,表青綠色(《說文解字》釋為“帛青黃色也”),強調果實未熟時的色澤。
    • “柰”:古稱蘋果類果實,《廣韻》載“柰,果木名”,漢代已指代綿蘋果(中國原生種)。

      字源參考:《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2. 音讀演變

    “柰”中古音為 nɑiᴴ(《廣韻》奴代切),現代讀音承自古音,與“奈”同源,反映古代果物命名習慣。


二、典籍記載

  1. 農學文獻

    北魏《齊民要術·柰林檎》專章記載柰的栽培:“柰有白、青、赤三種”,其中“青柰”即緑柰,描述其“味酸澀,宜蜜漬”。

    來源: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四

  2. 本草學記錄

    明《本草綱目·果部》載:“柰,梵言謂之頻婆……綠者未熟,酸澀性寒,可入藥”,指出其藥用價值。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三十卷


三、植物學特征

  1. 生物學屬性

    緑柰實為綿蘋果(Malus asiatica)的幼果,果徑約3-5厘米,表皮青綠帶白霜,果肉硬脆,有機酸含量高于成熟果。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36卷

  2. 古今用途

    • 食用:古時經蜜煎或醋泡制成漬果(《東京夢華錄》載“蜜煎青柰”為汴京市食)。
    • 藥用:《證類本草》記其“主消渴,和脾”,中醫認為生津止瀉(需配伍使用)。

結語

“緑柰”作為漢語曆史詞彙,承載古代農藝與飲食文化信息,其釋義需結合字形演變、典籍記錄及實物考據綜合闡釋。現代語境中,該詞多見于古籍研究及傳統醫藥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緑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lǜ nài,其中“緑”同“綠”,指顔色青綠;“柰”是古代對一類果實的稱呼,屬于林檎(即蘋果屬植物,俗稱花紅或沙果)的變種。

  2. 植物學特征
    綠柰果實顔色偏青,因此得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柰分為白、赤、青三種,青色的即綠柰,成熟于夏季,與普通林檎相比果實更大,可通過栽種或壓條繁殖。

  3. 曆史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二·柰》中明确提到綠柰的類别,并指出其在中國西部(可能指西北地區)分布較多。

總結來說,“緑柰”特指青色果實的林檎類水果,屬于古代對蘋果屬植物的細分命名,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白璧青蠅半折保媪保章正鞭闆殘棋谌義持議出蕩廚人導德齊禮低答底迪地根防小繁俗浮梁毫忒皇城黃汗回廊江左腳燈介鳥解佩冀方近朝鏡凈禁條捐款氪燈苛慝魁畸覽察力士留尾巴嫚兒弄碜兒破玉錘珠匍匐莖欺傲窮陰啟羞興戎熱攢攢沙道折齒時花實況廣播書價訴衷情庭庑捅漏子吞食瓦碴兒忞忞瑕蛤賢人銜玉賈石霄衢信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