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實名。林檎(俗稱花紅)的一類。色青,故稱綠柰。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二·柰》:“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有白、赤、青三色……青者為緑柰,皆夏熟。”
“緑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lǜ nài,其中“緑”同“綠”,指顔色青綠;“柰”是古代對一類果實的稱呼,屬于林檎(即蘋果屬植物,俗稱花紅或沙果)的變種。
植物學特征
綠柰果實顔色偏青,因此得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柰分為白、赤、青三種,青色的即綠柰,成熟于夏季,與普通林檎相比果實更大,可通過栽種或壓條繁殖。
曆史文獻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二·柰》中明确提到綠柰的類别,并指出其在中國西部(可能指西北地區)分布較多。
總結來說,“緑柰”特指青色果實的林檎類水果,屬于古代對蘋果屬植物的細分命名,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
《緑柰》是一個中國古代的詩詞詞句,意思是“青綠色的蘋果”。這句詞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一詞:“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矮紙斜行閑作夢,正書壓案惹殘燈。飛書信,暗塵生愁。冷翠濕紅露,微雨燕雙飛。”
《緑柰》的部首是“⺡”(犬首旁),它屬于“草字頭”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緑柰》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綠柰”,其中“綠”指的是“綠色”,“柰”則是指“柰子”即“蘋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多種變化,因此《緑柰》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然而,對于《緑柰》一詞的漢字寫法,目前未有特别明确的古代詞典或文獻記錄。
這是一幅描繪秋天景色的詩詞,《緑柰》出現在其中。古代詩人杜牧通過《秋夕》一詞表達了秋天夜晚的寂靜和涼爽,以及他内心的孤寂和愁思。
組詞:
緑洲、緑野、緑衣、緑草
近義詞:
青、翠、碧
反義詞:
紅、黃、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