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腹胀。《琉璃王经》:“各共飢渴,无所向仰,求乞无地,止於水傍人洗菜处,得迸萝卜食之,臚胀腹痛而薨。” 唐 柳宗元 《志从父弟宗直殡》:“读书不废早夜,以专故,得上气病,臚胀奔逆,每作,害寝食,难俯仰。”
“胪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肚子饱胀或膨胀的状态,通常形容因饮食过量导致腹部鼓胀的现象,也可用于描述因肥胖或疾病引起的腹部凸出。
字源与结构
扩展与比喻
该词早期多用于描述生理性腹胀(如吃撑),后逐渐扩展至比喻因过度积累或外在表现突出的情况。例如,可借喻事物过度膨胀的状态。
相关医学概念
在传统医学中,“胪胀”曾作为病名,指代腹胀、腹肿(如《黄庭内景经》提及的“胪肿”)。需注意与“臌胀”(中医指腹水、腹部胀大如鼓的病症)区分,后者病因更复杂,常涉及肝脾功能失调或血吸虫感染等。
总结来看,“胪胀”既可用于日常描述饱食后的腹胀,也可在特定语境下指代病理状态,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胪胀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因胀气或腹部蓄积气体而膨胀的现象。它由“胪”和“胀”两个字组成。
“胪”字的部首是“月”,它的总笔画数是11。而“胀”字的部首是“肉”,它的总笔画数是10。
《胪胀》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一书中,意为肚子涨大、胀气蓄积。繁体字为「蘆漲」。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说文解字》记载了“胪”字的古形为“艹口工”,表示腹部膨胀的形状。而“胀”字的古形为“卄月肉”,表示腹部蓄气的画面。
1. 他吃得太多,导致他的肚子胪胀起来了。
2. 那只小猫吃了太多的食物,腹部胪胀得像个球。
组词:腹胪、胀满、脂胀。
近义词:饱胀、腹胀。
反义词:平坦、瘦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