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處斬首。《清史稿·高宗紀四》:“辛酉, 莊有恭 論斬。”
“論斬”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主要含義為判處斬首,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曆史背景
該詞多用于明清時期司法文書,屬于死刑判決的正式表述,常見于謀逆、重貪等重罪案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論斬”可引申為公開嚴厲批評,形容言辭犀利、不留情面。但此用法較罕見,更多見于文學化表達,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2、5的原文引述。
《論斬》是一個表示權威、決斷和力量的詞語。它意味着對錯誤行為或罪惡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往往指的是對犯罪分子實施死刑的行為。
《論斬》的拆分部首是“讠”和“斤”,其中“讠”是表示與言語、文言有關的部首,而“斤”則是表示與刀劍、武力有關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論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特别是在法律、司法制度發展的時期。在古代,斬首(即************後砍頭)被視為一種嚴厲的、終結生命的懲罰手段。使用“論斬”這個詞語可以表達對罪惡行為的嚴肅态度,彰顯法律的嚴肅性。
對應于繁體中文,"論斬"這個詞語的寫法為「論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斬"字的舊字體為"斬",它的字形中刀刃與正文相交,呈現出極具力量感的形态。
1. 這個罪犯犯下了如此惡劣的罪行,應當立即論斬以示公正。
2. 作為法官,他有責任為社會維護秩序,有時不得不作出論斬的決斷。
論罪斬、斬首、論戰論斬、揭竿而起、剖斬
論戮、剖決、處決、判刑
寬恕、寬待、赦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