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屈曲不能伸展之病。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 永州 之野産異蛇……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
"攣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手足痙攣、抽搐的症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說明,并引用權威典籍來源:
一、單字釋義
攣(攣)
《黃帝内經·素問·皮部論》:"寒多則筋攣骨痛。"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115頁;《古代漢語詞典》第1版,第1020頁。
踠(wǎn)
《文選·潘嶽〈射雉賦〉》:"奮勁骹以角槎,瞵悍目以旁睐。" 徐爰注:"角槎,踠也。"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6卷,第3968頁;《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685頁。
二、合成詞"攣踠"釋義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瘘疠。"
(注:此處"攣踠"指手足關節扭曲的疾病)
來源:《柳宗元集》卷十六,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56頁。
雖未直接使用"攣踠",但《靈樞·經筋》載:"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與"攣踠"症狀相通。
來源:《靈樞經校釋》卷四,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頁。
三、現代醫學對應概念
對應現代醫學的手足搐搦症(Tetany),多因缺鈣、神經系統病變導緻肌肉強直性收縮。
來源:《中醫大辭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1246頁。
四、權威詞典收錄
"攣踠:手足屈曲不能伸之病。"
(第6卷,第115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攣踠:手腳痙攣、蜷曲。"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1412頁)
結論
"攣踠"為典型的中醫病理術語,由"攣"(筋肉拘急)與"踠"(足踝屈曲)複合而成,專指手足痙攣、抽搐的症狀,自唐宋文獻沿用至今,其釋義在曆代醫學及文學典籍中均有明确記載。
“攣踠”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手足屈曲不能伸展的疾病,常見于古代醫學文獻。具體表現為手腳彎曲、無法伸直,可能由風痹、神經損傷或肌肉萎縮等引起。
語境出處
該詞在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有明确記載:“可以已大風、攣踠、瘘疠……”(意為用異蛇制成的藥餌能治療此類疾病),體現了其作為病症的古代用法。
古代所指的“攣踠”可能對應現代醫學中的關節攣縮或肌肉痙攣,需結合具體症狀判斷。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捕蛇者說》原文或中醫典籍。
八段錦八面玲珑辨别貶骨标磚擯士筆潤剝極床母奉賜風筱富貴驕人幹斷告急弓珧賈馬許鄭國夫人過門不入悍辟驩門灰爛火矢降色奸違潔膩緊地錦幄九泉之下捃摘快書蠟剪料選劉根攣胊緑柱玉美談默禮木星上行南山粲腦畔噴噴香平蹉妻梅子鶴曲原日記帳少需生乳熟妙螳螂黃雀探會讨獵天象脫使駝蹄鷄痿痹五言詩相忘鱗獻主小辮薪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