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治鑄造。 唐 元稹 《夢遊春》詩:“美玉琢文珪,良金填武庫。徒謂自堅貞,安知受礱鑄!”
“砻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砻鑄(拼音:lóng zhù,注音:ㄌㄨㄥˊ ㄓㄨˋ)指磨治鑄造,即通過打磨和鑄造工藝加工金屬或其他材料。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元稹的《夢遊春》詩:“美玉琢文珪,良金填武庫。徒謂自堅貞,安知受礱鑄!”。詩句中以“砻鑄”比喻對美玉、良金的精細加工,暗含對人才或品格的錘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文或文學性語境,強調對器物或精神的精細加工與塑造。
砻鑄(lóng zhù)是一個漢語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用砂和金屬材料制作鑄造模具或者鑄造成品的過程。
砻(lóng)的拆分部首是石(shí),它由6畫組成。
鑄(zhù)的拆分部首是金(jīn),它由10畫組成。
砻和鑄這兩個字都屬于漢字,它們的來源和起源非常古老。
砻從古代篆書演變而來,代表用砂石制作模具的意思。在繁體字中,砻還保留着砂和石兩個字的形狀,為「礱」。
鑄最早源于甲骨文,在篆書中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形式。在繁體字中,鑄為「鑄」。
在古代,砻和鑄的寫法略有不同。砻的一種古代寫法是「礱」,它代表了當時所用的砂石材料。而鑄的一種古代寫法是「鑄」,主要用于指代鑄造金屬的過程。
下面是一個關于砻鑄的例句:
他們通過精湛的砻鑄技術,制作出了精美的銅器。
與砻鑄相關的其他詞彙有:
組詞:鑄鐵、鑄造、鑄件、鑄模等。
近義詞:冶鑄、鑄石等。
反義詞:雕刻、挖掘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