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魏志·華歆傳》:“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歆 與 北海邴原 、 管寧 俱遊學,三人相善,時人號三人為‘一龍’, 歆 為龍頭, 原 為龍腹, 寧 為龍尾。”後以“龍腹”為跻身賢人之間的典故。 清 曹寅 《和秋谷見寄韻》:“世許娥眉供調笑,士求龍腹配高閒。”
“龍腹”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源自《三國志·魏志·華歆傳》的記載:華歆、邴原、管甯三人因才德出衆,被時人合稱為“一龍”,其中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甯為“龍尾”。此處的“龍腹”特指跻身賢人之間的象征,常用于比喻與傑出人物為伍的典故。
若需進一步考證典故細節,可查閱《三國志》相關注釋或權威詞典。
龍腹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龍的腹部,也可以引申為指某種形狀或外觀像龍腹的事物。
龍腹的部首是龍(龍),由于是一個複合詞,所以沒有特定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目是12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龍被認為是神秘而威猛的生物,被賦予了象征着權力和吉祥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龍腹的寫法是龍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關于龍腹這個詞,古時的寫法是龍腹。
一些例句:
1. 他的腹部像一條蠕動中的龍腹。
2. 這座宮殿的屋頂呈現出一種優雅的龍腹形狀。
組詞:龍背、龍鱗、腹肌、腹瀉。
近義詞:龍腹形、龍腹狀。
反義詞:龍頭、龍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