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丁香。古代尚書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學記》卷一一引 漢 應劭 《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唐 劉禹錫 《郎州窦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答長句二篇因而繼和》:“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接武》:“禦杯共醉龍頭榜,春雪同含雞舌香。”亦省作“ 雞香 ”、“ 雞舌 ”。 唐 黃滔 《遇羅員外衮》詩:“豸角戴時垂素髮,雞香含處隔青天。” 唐 李商隱 《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攻讨》詩:“暫逐虎牙臨故絳,遠含雞舌過新年。”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雞舌遙聞韻,猩脣厭授餐。”《天雨花》第四回:“願為雞舌噙於口,常作靈臺貯在心。”
“雞舌香”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提到的香料名稱,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雞舌香即丁香(植物學名:Syzygium aromaticum),是桃金娘科植物的幹燥花蕾。因其形狀類似雞舌而得名,主要原産于東南亞及中國南方地區。
官員奏事禮儀
漢代起,尚書郎等官員上殿奏事時需口含雞舌香,以保持口氣清新。《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成為官員身份的象征。
去除口臭的香料
唐代文獻如《野叟曝言》提到其用于口腔清潔,權德輿詩中“芬芳雞舌向南宮”也印證了這一用途。
古代詩詞中常以“雞舌香”暗喻官員身份或文人雅趣。例如:
個别資料(如)稱其為“形容食物美味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觀點仍以丁香解釋為主。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官儀》《初學記》等古籍原文。
《雞舌香》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的口才非常好,能言善辯,能夠赢得他人的歡心和認可。
《雞舌香》由四個漢字組成,按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分解如下:
《雞舌香》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喻世明言》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有位名叫趙盤山的人口才極佳,能夠用優美的辭藻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他被形容為“雞舌香”,成為了後來用來稱贊口才好的人的成語。
《雞舌香》的繁體寫法為「雞舌香」。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雞舌香》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鷄舌香」。
他的口才非常出色,跟他辯論簡直就是對牛彈琴,真是一位真正的《雞舌香》。
雞舌香并沒有常見的組詞,更多時候是作為一個整體來使用。
優辯之士、巧舌如簧
笨口拙舌、言辭匮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