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bvious warning] 十分明顯的警戒或鑒戒
所以昭炯戒。——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也作“炯誡”
亦作“ 炯誡 ”。明顯的鑒戒或警戒。 漢 班固 《幽通賦》:“既訊爾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三國志·吳志·賀邵傳》:“此當世之明鑒,目前之炯戒也。”《北史·高允傳》:“夫史籍,帝王之實録,将來之炯誡。” 唐 李白 《酬王補阙等贈别》詩:“酬贈非炯誡,永言銘佩紳。” 清 林則徐 《谕洋商責令外商呈繳煙土稿》:“本大臣立即恭請王命,将該商擇尤正6*法一二,抄産入官,以昭炯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炯戒漢語 快速查詢。
炯戒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顯著而深刻的警示或教訓,多用于強調因重大錯誤、失敗或災難而産生的警示意義。該詞由“炯”與“戒”兩部分構成:
在語義層面,“炯戒”常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因曆史事件、社會現象或個人行為引發的深刻教訓。例如:“此次重大安全事故成為全行業的炯戒,促使企業全面加強安全管理。”(引自《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釋義。該詞多與“引為”“作為”等動詞搭配,凸顯其警示功能的客觀性與權威性。
從權威文獻用例看,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中曾以“曆史的炯戒”形容朝代更疊中的教訓(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進一步佐證了該詞在嚴肅語境中的適用性。
“炯戒”(拼音:jiǒng jiè)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明顯而深刻的警戒或鑒戒,常用于強調以曆史教訓或顯著事例作為警示。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通過顯著的事件或教訓,給人以明确的警示,避免重蹈覆轍。通常帶有“以史為鑒”的意味,強調警示的鮮明性和不可忽視性。
異體寫法
也作“炯誡”,兩者含義和用法完全相同。
古代典籍
詩詞引用
宋代晁公武《酆都觀》:“古今垂炯戒,服餌要周防。”
語境特點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場景,如曆史評述、政策谏言、道德訓誡等,體現對過往錯誤的反思。
例:張積中的行為雖看似危害不大,但實為“心更可誅”,故史書特載以垂炯戒。
近義詞
鑒戒、警戒、訓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志》《北史》等典籍。
辨士比室猜三喝五嘗膽卧薪産後熱誠貞瞋目扼腕穿針引線除折鋤耘黛葉氮循環大小學士大葬彫篆疊意定遠侯低濕墆鬻短折蒿箭浩生黃梁一夢活脫脫檢鏡谏折錦簇精明強幹九戶蠲釋崛彊曠世奇才窟籠良心發現流幻理問沐仁浴義奶母男女平等内洋年谷不登盤受貧凍荞粑窮崖絶谷棄瓢戎歌肉辟詩韻泗濱友縢牒天關髫冠鐵口委笄輼辌車吳二娘曲汙壑巷野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