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樂舞所用的大旗。《左傳·襄公十年》:“舞師題以旌夏, 晉侯 懼而退,入于房。” 杜預 注:“旌夏,大旌也。” 孔穎達 疏:“謂舞初入之時舞師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題識其舞人之首。” 漢 馬融 《廣成頌》:“建雄虹之旌夏,揭鳴鳶之脩橦。”
旌夏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樂舞時所用的大旗。該詞由“旌”和“夏”複合構成,“旌”本義為牦牛尾裝飾的旗子,《說文解字》釋作“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後泛指旗幟;“夏”通“大”,《爾雅·釋诂》注“夏,大也”,此處特指樂隊儀仗的規模。
二、引證文獻
三、用法說明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禮樂制度中的儀仗器物,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其文化内涵折射出周代“制禮作樂”的政治傳統,《周禮·春官》所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的制度可作互證。
注:本文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十三經注疏》等典籍,引證文獻來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旌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旌夏(jīng xià)指古代樂舞中使用的大旗,主要用于引導舞隊進退或标識舞者位置。例如《左傳·襄公十年》記載:“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于房”,杜預注“旌夏,大旌也”。
旌(jīng)
夏(xià)
“旌夏”是古代禮樂文化中的特殊旗幟,兼具實用功能(引導舞隊)和象征意義(彰顯儀式莊重)。其詞義可通過分解“旌”(裝飾性旗幟)與“夏”(大)來理解,相關文獻記載集中在先秦至漢代的典籍中。
白紬白腳豹論畢舉搏虎伯世才德兼備側面脣敝舌腐疵禮脆薄麤生打翻身仗端端正正堆疊耳治奮袂覆閲高梯公夫嘿哎橫幅和容悅色候診緩服虎籙監勸嬌鸾雛鳳接力棒輯裡絲驚風怒濤絶美欬唾成珠了然于心泐潭廪蓄毛胚馬援據鞍目疾溺人評跋諐失清近驅奔三柱石闆侍婢筮擇四瀛蘇張痛咽退厚外求萬鐘峽口象徵派小愒宵雅細脈晰毛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