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又‘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斯并惊耳骇目。”亦作“ 惊见骇闻 ”。 清 刘大櫆 《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齟齬,祇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惊耳骇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īng ěr hài mù,其核心含义是形容所见所闻极为震撼,令人感到震惊甚至恐惧。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拆分
深层含义
多用于描述极端惊人的场景或事件,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带有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感()。
最早记载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描述风云突变、雷声轰鸣的骇人景象()。
文学引用
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昌龄的诗句“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时,称其“斯并惊耳骇目”,突显语言表现力带来的震撼效果()。
适用场景
同义替换
可替换为“触目惊心”“骇人听闻”,但“惊耳骇目”更强调视听双重冲击。
该成语在清代文献中亦有变体“惊见骇闻”(),但现代以“惊耳骇目”为规范用法。其注音为ㄐ一ㄥ ㄦˇ ㄏㄞˋ ㄇㄨˋ,词性为形容词性成语()。
《惊耳骇目》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某件事物或景象令人震惊和恐惧。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惊”、“耳”、“骇”、“目”四个部首和七个笔画。
“惊”部首通常表示与感情和动作相关的意义,例如:惊讶、惊喜等。它表示事物使人感到意外。
“耳”部首表示与耳朵相关的意义,例如:听、听觉等。它表示与听觉相关的感觉。
“骇”部首表示使人害怕、震惊的意义,例如:骇人听闻、骇人的景象。它表示与恐惧和震惊相关。
“目”部首表示与眼睛相关的意义,例如:目睹、目击等。它表示与目光和视觉相关的感觉。
《惊耳骇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在古代小说、戏曲中,经常用来形容场景或事件令人感到非常恐怖和震惊。
在繁体字中,“惊耳骇目”可以写作「驚耳駭目」,其中的「驚」和「惊」的意思和读音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不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是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书写风格而变化的。然而,对于《惊耳骇目》这个词来说,其写法在汉字历史上并没有特定的变化。
例句:
1. 这个恐怖电影真是惊耳骇目,让我看得毛骨悚然。
2. 战场上的景象令人惊耳骇目,让人不敢相信眼前所见。
组词:
1. 惊人:令人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的。
2. 骇人:令人感到害怕、震惊的。
近义词:
惊心动魄、恐怖、可怕
反义词:
平淡、寻常、普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