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又‘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斯并惊耳骇目。”亦作“ 惊见骇闻 ”。 清 刘大櫆 《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齟齬,祇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惊耳骇目
指所见所闻令人极度震惊恐惧,形容事物反常或场面惊人,使人耳目受到强烈冲击。该词由“惊耳”与“骇目”并列构成,强调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字义拆解
二者叠加,突显感官遭受剧烈刺激的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
整体释义
形容事物超出常理或认知范围,引发强烈恐惧与不适。
例:战场残骸遍布,景象惊耳骇目,令生还者终生难忘。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始见于《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于利,用于义。攻乱则脆,脆则攻者利;攻义则辱,辱则攻者不利。故惊耳骇目、残暴之兵,虽成必败。”
此处以“惊耳骇目”形容战争惨状,暗喻暴虐手段终致失败。
来源:《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使用场景
多描述灾难、暴力、离奇事件等负面场景,如:
来源:《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
情感强度
较“触目惊心”更具听觉冲击力,强调综合感官的极端刺激。
例:爆炸声伴随火光冲天,惊耳骇目之景让围观者四散奔逃。
词语 | 侧重点 | 感官维度 | 情感强度 |
---|---|---|---|
惊耳骇目 | 听觉+视觉 | 双重冲击 | ★★★★★ |
触目惊心 | 视觉主导 | 视觉冲击 | ★★★★☆ |
毛骨悚然 | 心理生理反应 | 内在恐惧 | ★★★☆☆ |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及正式描述,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引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在非负面场景中误用。
综合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4年;《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惊耳骇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īng ěr hài mù,其核心含义是形容所见所闻极为震撼,令人感到震惊甚至恐惧。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拆分
深层含义
多用于描述极端惊人的场景或事件,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带有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感()。
最早记载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描述风云突变、雷声轰鸣的骇人景象()。
文学引用
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昌龄的诗句“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时,称其“斯并惊耳骇目”,突显语言表现力带来的震撼效果()。
适用场景
同义替换
可替换为“触目惊心”“骇人听闻”,但“惊耳骇目”更强调视听双重冲击。
该成语在清代文献中亦有变体“惊见骇闻”(),但现代以“惊耳骇目”为规范用法。其注音为ㄐ一ㄥ ㄦˇ ㄏㄞˋ ㄇㄨˋ,词性为形容词性成语()。
白肉柏舟节碑阙秉道蝉吟晨鸡驰逐大澈大悟底脚东坑发晖飞檐走壁愤兵封印负尸革凡成圣更生供鲜沟灌顾视汉统鹤籥皇邸化身贱斥焦害进奉门户积疏开夜车垒培棱棱砺砺帘幕练行尼李邕漫沙密巧奴婢排雾礔礰裒率千年松庆抃毬路带三亲四眷商周审鞫署纸尾司间弢迹特称判断铁稳潼华头繇微藴霞冠咸壤显隐暇余亵器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