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出入時,于所經路途侍衛警戒,清道止行,謂之“警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厲王 以此歸國益驕恣,不用 漢 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拟於天子。”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警蹕,所以戒行徒也。 周 禮蹕而不警。 秦 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故雲出警入蹕也。至 漢 朝 梁孝王 ,王出稱警,入稱蹕,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蹕,路也,謂行者皆警於塗路也。” 清 黃遵憲 《不忍池晚遊詩》:“前呼後擁蕭蕭馬,猶記将軍警蹕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他同戎政大臣商定,從京營中挑選三千精兵,從後天黎明時起沿途‘警跸’。”
“警跸”(拼音:jǐng bì)是古代中國帝王出行時的禮儀制度,主要涉及安全警戒和道路清場。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帝王出行時,侍衛提前清理道路、禁止行人通行,并進行全程警戒的行為。這一制度既體現皇權威嚴,也保障帝王安全。
字義拆解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典籍。
《警跸》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警戒,通常用于描述警察部門或者警員對某個地區的巡查、防範等行動。
《警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并且它總共由15個筆畫構成。
《警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是由“警”和“跸”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警”意指警戒,引起警覺;“跸”則表示巡查或者行進。
《警跸》的繁體字為「警蹤」。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是,《警跸》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一緻,并沒有太大差異。
1. 警察部門加強了對城市的警跸,以确保市民的安全。
2. 暴雨過後,警員開始進行街道的警跸工作。
組詞:警戒、警告、警報等。
近義詞:戒備、警覺、值勤等。
反義詞:無警戒、不在警戒狀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