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d] 胸襟;胸懷度量
襟懷與氣度。 宋 樓鑰 《跋揚州伯父所藏魏元理畫卷·桂花》:“伯父 揚州 持節擁麾,幾徧東南,襟度高勝,所至多與雅士遊。” 元 張可久 《朝天子·水晶鬥杯》曲:“ 米老 斟量, 謫仙 襟度,子不容 範亞父 。” 明 宋濂 《題李伯時山莊圖》:“ 伯時 襟度超軼,風流不減古人。”
“襟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胸襟與氣度,常用來形容人的胸懷寬廣、處事豁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籍記載
《宋史·錢若水傳》提到:“汲引後進,推賢重士,襟度豁如也。”,形容錢若水提拔人才時展現的寬廣胸襟。
宋代樓鑰在題跋中亦用“襟度高勝”描述其伯父與雅士交往時的氣度。
文學引用
元代張可久在《朝天子·水晶鬥杯》中寫道:“谪仙襟度,子不容範亞父”,以“襟度”贊美李白的超凡氣魄。
宋代詩詞中也有“少年襟度難如舊”“當壯年襟度,百川鲸吸”等句,體現不同年齡階段的胸懷變化。
“襟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内在修養的重視,常與“雅士”“賢者”形象關聯,反映儒家倡導的謙和、包容與豁達精神。杜甫的美學思想也被認為具有“唐人宏博襟度”的特征。
“襟度”一詞融合了胸懷與氣度的雙重内涵,既可用于描述曆史人物的品格,也可用于現代語境中贊美他人的格局與修養。其文化意蘊深厚,是漢語中表達精神境界的重要詞彙。
《襟度》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衣襟寬度的程度,也可以用來比喻人的胸懷和氣度。
《襟度》的部首是衣(裳),總共有12筆。
《襟度》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原意是指價格的浮動幅度和商品的寬窄程度。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胸懷和氣度的詞彙。
《襟度》的繁體字為「襟度」。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襟度》的古體字以「」表示。
1. 他的襟度寬廣,待人親切有禮,深受大家的尊敬。
2. 這個團隊的襟度太窄,容不下不同意見,限制了創新的發展。
1. 開襟:指衣服的前襟部分可以打開。
2. 懷襟:形容胸懷寬廣、容納他人。
3. 襟懷:指心胸寬廣、包容。
胸懷、氣量、寬容
狹窄、狹隘、偏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