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梅的意思、寄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梅的解釋

贈送梅花。《太平禦覽》卷九七○引 南朝 宋 盛弘之 《荊州記》:“ 陸凱 與 範曄 相善,自 江 南寄梅花一枝詣 長安 與 曄 ,并贈花詩:‘折花逢驛使,寄與 隴頭 人。 江 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以“寄梅”借指對親朋的思念和問候。 宋 徐積 《雪》詩之七:“入竹好鳴寒玉珮,寄梅兼附白雲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生離》:“小弟舊自理官召居諫院,避人焚草,儘懷匡主之心;逢使寄梅,空滴思親之淚。” 清 趙翼 《驿柳詩和蔣立庵》之四:“寄梅人去青連隴,籌筆窗開緑滿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學的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是傳遞對遠方友人的思念與問候。具體解析如下:


一、本義與典故來源

"寄梅"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東晉名士陸凱與範晔交好,時值江南梅花盛開,陸凱身處江北,便折梅一枝,托驿使贈予遠在長安的範晔,并附詩:"折花逢驿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來源:《世說新語·任誕》】

此行為以梅花為媒介,傳遞對友人的牽挂,故"寄梅"本義指通過贈送梅花表達思念之情【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象征高潔情誼

    梅花傲雪淩霜,自古象征堅貞品格。寄梅不僅傳遞思念,更暗含對友人品德的贊許與共勉,體現君子之交的淡泊高雅【來源:《中國典故大辭典》】。

  2. 寄托離愁别緒

    唐宋詩詞中,"寄梅"成為羁旅懷遠的經典意象。如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借梅花抒發宦遊孤寂【來源:《全唐詩》《全宋詞》相關評注】。

  3. 表達時序更疊

    梅花為報春之花,"一枝春"代指春天。寄梅亦含告知時節變遷、共享自然之美的意蘊【來源:《曆代詠梅詩詞鑒賞》】。


三、現代用法與文學影響

現代漢語中,"寄梅"多用于書面語或詩詞創作,延續其含蓄表達思念的古典韻味。典故衍生出"驿寄梅花""江南一枝春"等短語,成為中華文化中"以物寄情"的代表性符號【來源:《漢語典故分類詞典》】。陸遊"寄語梅花且遲開,客衣未薄雁先來"等句,更深化了其離愁内涵【來源:《劍南詩稿校注》】。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寄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學典故,主要表達對親友的思念與問候。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寄梅”字面意為“贈送梅花”,其核心内涵是通過梅花傳遞情感。這一行為象征對遠方親友的牽挂與祝福,常用于詩詞或書信中表達含蓄的情誼。


2.典故起源

這一典故出自南朝宋盛弘之的《荊州記》,記載了陸凱與範晔的友情故事:

陸凱(江南人)與範晔(長安人)交好,某日陸凱折梅一枝,托驿使贈予範晔,并附詩:
“折花逢驿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梅花在此既代表江南春色,也寄托了對友人的思念。


3.文學引用與延伸

“寄梅”成為後世文人表達情感的經典意象:


4.使用場景


5.近義詞與關聯詞

若需更完整的詩詞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荊州記》或《太平禦覽》等古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物教本埠逼側比驅避責台補落迦餐錢草茵充充傳烽儲吏丁未丢盔卸甲丢輪扯炮二衛房金風涼佛頭青符節官汗下惶恐不安皇樞诙調戽水角殺結筆記挂巾帼卡路裡抗丁老輩遼卓麗想露積夢謝亭謬悮默算扒竊遷怒乞抽扢叉群威群膽灑塵三唐身丁稅聖境神母石镫十室侍應生收奪訟過探微啴唌忝越痌瘝一體銅頭枉口嚼舌遐軌徙道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