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送梅花。《太平禦覽》卷九七○引 南朝 宋 盛弘之 《荊州記》:“ 陸凱 與 範曄 相善,自 江 南寄梅花一枝詣 長安 與 曄 ,并贈花詩:‘折花逢驛使,寄與 隴頭 人。 江 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以“寄梅”借指對親朋的思念和問候。 宋 徐積 《雪》詩之七:“入竹好鳴寒玉珮,寄梅兼附白雲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生離》:“小弟舊自理官召居諫院,避人焚草,儘懷匡主之心;逢使寄梅,空滴思親之淚。” 清 趙翼 《驿柳詩和蔣立庵》之四:“寄梅人去青連隴,籌筆窗開緑滿庭。”
“寄梅”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學典故,主要表達對親友的思念與問候。以下是詳細解釋:
“寄梅”字面意為“贈送梅花”,其核心内涵是通過梅花傳遞情感。這一行為象征對遠方親友的牽挂與祝福,常用于詩詞或書信中表達含蓄的情誼。
這一典故出自南朝宋盛弘之的《荊州記》,記載了陸凱與範晔的友情故事:
陸凱(江南人)與範晔(長安人)交好,某日陸凱折梅一枝,托驿使贈予範晔,并附詩:
“折花逢驿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梅花在此既代表江南春色,也寄托了對友人的思念。
“寄梅”成為後世文人表達情感的經典意象:
若需更完整的詩詞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荊州記》或《太平禦覽》等古籍來源。
《寄梅》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通過書信或其他形式寄送梅花給他人,寄托情懷的行為。梅花象征着堅強、純潔和不畏寒冷,因此将梅花寄送給他人,表達對其堅韌不拔和純潔無暇的敬佩和祝福。
《寄梅》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寄和梅。其中,寄的部首是宀,梅的部首是木。根據部首和筆畫,寄的筆畫數為8,梅的筆畫數為11。
《寄梅》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它可能來自古代文人雅士之間的書信往來。在繁體字中,寄可以寫作寄或寘,梅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寄梅可以寫作寄楳。楳指的是古代稱梅的一種字體,它在現代已經不常見。
1. 當冬天來臨時,我将會給你寄梅,祝你在寒冷中保持堅韌的心靈。
2. 他給我一封寄梅的信,表達了對我的贊賞和支持。
寄梅可以作為動詞衍生出寄送梅花的意思,也可以作為名詞衍生出寄送梅花的行為。
寄送梅花、郵寄梅花、贈送梅花。
不寄梅、不寄送梅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