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棘木之聽的意思、棘木之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棘木之聽的解釋

謂公卿聽訟斷獄。《漢書·王尊傳》:“臣等竊痛傷 尊 修身絜己,砥節首公……今一旦無辜制於仇人之手,傷於詆欺之文,上不得以功除罪,下不得蒙棘木之聽。”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周禮》三槐九棘,公卿於下聽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棘木之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典故性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君主或司法官員在特定場所(常指棘木之下)聽取訴訟、審理案件,象征着公正嚴明的審判。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溯源與字面解釋

  1. “棘木”

    指酸棗樹或多刺的樹木。在古代,“棘”特指朝廷官員位列的象征。《周禮·秋官·朝士》記載:“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鄭玄注:“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 棘木在此象征法官的赤誠之心與執法剛正不阿。

    來源:《周禮注疏》鄭玄注,《漢語大詞典》“棘”字條。

  2. “聽”

    意為審理、斷案。《說文解字》:“聽,聆也。”引申為處理訴訟。《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即通過察言觀色判斷案情真僞。

    來源:《說文解字》,《周禮·秋官》。

  3. “棘木之聽”整體

    字面指在棘木象征的司法場所審理案件,後固定為成語,強調審判的莊嚴性與司法公正。


二、文化内涵與司法象征

  1. 公正審判的儀式化場景

    西周時期,天子于外朝(種植棘樹、槐樹的庭院)聽訟,棘木成為司法權威的符號。《禮記·王制》:“成獄辭,史以獄成告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 體現審判層級的嚴謹性。

    來源:《禮記·王制》,《十三經注疏》。

  2. “三刺”制度與神判遺風

    《周禮》載“三刺”之法:重大案件需詢“群臣、群吏、萬民”,最終由司寇在棘木下裁決。棘木場所暗含神明見證的古老觀念,如獬豸(神獸)辨曲直的傳說與之呼應。

    來源:《周禮·秋官司寇》,《中國法制史》(張晉藩著)。

  3. 獬豸與棘木的關聯

    漢代以後,獬豸冠成為法官象征,而棘木之庭則是審判空間。二者共同構建“神判—人判”結合的司法文化符號,強化“法天則地”的公正理念。

    來源:《後漢書·輿服志》,《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著)。


三、後世引用與成語化

  1. 文學與史籍中的用例

    • 班固《漢書·王尊傳》:“臣等竊痛傷尊修身潔己……數争于槐棘之下。”以“槐棘”代指司法機構。
    • 《隋書·刑法志》:“臯陶造獄,畫象為治;周立三典,棘木垂教。”将棘木視為法制源頭。

      來源:《漢書》《隋書》。

  2. 成語定型與引申義

    唐宋後,“棘木之聽”固定為四字格,喻指公正嚴明的司法程式。如明代丘濬《大學衍義補》:“人君之聽訟,當如棘木之聽。”強調君主應親掌司法以示公允。

    來源:《大學衍義補》,《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棘木之聽”從西周司法場所的具象描述,演變為象征司法公正、審判權威的文化符號。其核心價值在于:

  1. 空間儀式性:棘木之庭作為神聖審判場域;
  2. 程式正義性:通過“三刺”等制度保障裁決公允;
  3. 精神象征性:以赤心外刺的棘木,隱喻司法者剛正不阿的品格。

    這一成語濃縮了中國古代“明刑弼教”的治理智慧,至今仍為法制史研究的重要文化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棘木之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分别源于現代比喻和古代司法背景:

一、現代比喻含義(高權威來源)

二、古代司法含義(古籍引證)

三、綜合辨析

兩種解釋的差異可能源于語義演變:

  1. 現代用法側重以“棘木刺耳”比喻心理敏感;
  2. 古代用法則與司法制度直接相關。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日常交流中更常見比喻義,而古籍研究中需注意司法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柏夭罷牛薄栌辯決側躬澄鑒怵怛登聞鼓诋攻風謠浮惰扶護浮生負言滾木古質赫斯之威烘焰侯圻候賬撝奪叫丫丫荊子矜救鸠形鹄面镌價客床躐用臨到禮裝攣索蠻人煤末内纖窮戹旗尾融粲勃泌榮猿少齒身價倍增沈心適丁飾非養過釋家十月數伏說是道非書數搜寥堂隍燙傷跳索通解無道歹吳調香埠鄉相縣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