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邊地的亭。亭是 秦 漢 時鄉以下的一種行政機構。 漢 賈誼 《新書·退讓》:“ 梁 之邊亭與 楚 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 梁 之邊亭劬力而數灌,其瓜美。”
(2).邊地的驿亭。 唐 陳子昂 《還至張掖古城聞東軍告捷贈韋五虛己》詩:“孟秋首歸路,仲月旅邊亭。”
(3).邊地的亭燧、亭障。《後漢書·铫期王霸等傳論》:“且臨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請符以立信, 胡貊 數級於郊下,至乃卧鼓邊亭,滅烽幽障者将三十年。” 晉 張載 《雜詩》之七:“長鋏鳴鞘中,烽火列邊亭。” 南朝 宋 鮑照 《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 鹹陽 。” 唐 賀朝 《從軍行》:“烽沉竈滅靜邊亭,海晏山空肅已寧。”
(4).泛指邊疆。《舊唐書·東夷傳·百濟》:“比夫流血邊亭,積屍疆埸,耕織并廢,士女無聊,豈可同年而語矣。” 唐 王晙 《謝追赴大禮表》:“今長 河 始冰,大漠初雪,邊亭有賊,今正其時。”
“邊亭”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層解釋:
邊地的行政機構
秦漢時期,“亭”是鄉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負責治安、文書傳遞等事務。邊亭特指設置在邊疆地區的此類機構,兼具行政管理與軍事防禦功能(、)。
邊地的驿亭
作為交通驿站,承擔傳遞軍情、接待官員等職責。例如唐代陳子昂詩句“仲月旅邊亭”即描述驿亭功能()。
邊地的軍事設施
指亭燧(瞭望烽火台)和亭障(防禦工事),用于警戒和抵禦外敵。如南朝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中“羽檄起邊亭”描繪了軍事警報場景(、)。
泛指邊疆地區
《舊唐書》等文獻中,“邊亭”擴展為邊疆的代稱,如“流血邊亭”形容邊疆戰亂()。
文學與曆史中的用例
總結
“邊亭”一詞融合了行政、軍事、地理三重屬性,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側重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書·退讓》(漢代賈誼)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