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士。《韓非子·顯學》:“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 梁啟雄 淺解:“介士,即甲士、兵士。”《漢書·張湯傳》:“天子贈印綬,送以輕車介士,諡曰 敬侯 。” 清 陳夢雷 《解介士傳》:“會 吳王夫差 将修怨於 越 ,下令國中募介士,無應者。”
(2).耿介正直的人。《漢書·鄒陽傳》“是以 申徒狄 蹈 雍 之河” 顔師古 注引 漢 服虔 曰:“﹝ 申徒狄 ﹞ 殷 之末世介士也。” 明 方孝孺 《題楊先生墓志銘後》:“古所謂介士幽人拔流俗者,其 白鹿子 之謂邪!” 清 鈕琇 《觚賸·石言》:“瑕不掩瑜,贋不亂真,介士之别也。”
“介士”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個主要含義,結合文獻和詞源分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武士/甲士(軍事語境)
耿介之士(道德評價)
二、特殊用法 在部分文獻中,該詞被借作螃蟹别稱(如"橫行介士"),此用法屬于文學拟人手法,非本義。
注: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工具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演變脈絡。
介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介”和“士”,共計5個筆畫。該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多種含義和用法。
“介”部首是一個表示“界限”或“中間”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将兩個事物隔開或連接在一起的意義;“士”部首表示“人”的意思。因此,“介士”可以解釋為在某種界限或者某種中間地位的人。
在繁體字中,介士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使用相同的部首和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介士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介的古代形式中會加入額外的橫線,而士的古代形式中會有更多的筆畫。
下面是一些關于介士的例句:
他是一個介士,能夠在不同的團隊中進行協調。
這位介士是兩個部門之間的聯絡人。
他擔任介士角色,幫助雙方進行交流。
在組詞方面,介士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介士可以和“團結”組合成“介士團結”,表示在不同的人群或團體中促進團結和一緻。
在近義詞方面,介士可以和“調解人”、“協調者”等詞語互為近義詞,表示在不同的人或團體之間進行中介或協調的作用。
反義詞方面,介士沒有明顯的反義詞,因為它的含義相對較寬泛,不容易找到具體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