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解納錢糧的差役。《宋書·孝武帝紀》:“八月辛未, 武皇帝 舊役軍身,嘗在齋内,人身猶存者,普贈解戶。”《明史·食貨志二》:“民所患苦,莫如差役。錢糧有收戶、解戶,驛遞有馬戶,供應有行戶。”
“解戶”是古代中國賦役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解戶”指舊時負責解納錢糧的差役,屬于徭役制度中的一種職務。該詞由“解”(押送、繳納)和“戶”(承擔差役的人家)組合而成,特指負責将地方錢糧押運至官府的專職人員。
該制度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宋書·孝武帝紀》已載有對解戶的賞賜記錄,至明代形成完整體系。隨着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解戶制度逐漸被貨币化稅收方式取代。
常與「收戶」(負責錢糧征收)、「馬戶」(驿站管理)、「行戶」(物資供應)等并稱,構成明代四大差役體系。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屬于曆史專業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如需深入了解明代賦役制度,建議查閱《明史·食貨志》原始文獻。
《解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解除對某人戶籍的限制,使其重新恢複自由身份。
《解戶》的部首是「戶」,共包含5個筆畫。
《解戶》是由「解」和「戶」這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繁體字為「解戶」。
在古代,「解戶」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可能會用古體字「謝戶」來表示。這種寫法同樣具有相同的意思。
1.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成功地解戶了,重新獲得了自由。
2. 政府通過新的政策,将會有更多的人解戶。
解除、解除限制、解放、解放身份、恢複自由、戶籍恢複
取消戶籍、解封戶口、解鎖
限制戶籍、封閉戶口、鎖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