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積的公文。牘,古代寫字用的木片,後世泛稱公文。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一》:“矧今呻吟牀笫……尚安能任茲劇邑,消塵案之積牘,理已棼之亂絲哉?”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二》:“職思縣務荒廢,久卧非體,于初十日勉出後堂,料理積牘。”
“積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牍”最初為書寫載體,因古代公文多用木片書寫,逐漸成為公文的代稱。而“積牍”則強調公文因處理不及時或事務繁忙而堆積的狀态。例如明代袁宏道在《乞改稿》中寫道:“消塵案之積牍,理已棼之亂絲”,生動描繪了公文積壓的繁重政務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如明代申佳允的詩句“紛纭驚積牍,奔走溷卑寮”(《除書》),亦體現古代官員處理公文的日常。
積牍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積累下來的文書或文件。它可以指已經存放在檔案中的文書,也可以指還未整理歸檔的文件。
積牍的拆分部首是禾(hé),筆畫數為7。
積牍的古代寫法為積牘,其中“積”意為積累,積聚;“牘”意為文書、文件。《辭源》稱:“積水,聚積之所,喻集會之使,其字繁。”“牘,書也。”積牘意為聚集的文件。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種多樣。在積牍這個詞的古代寫法中,可以發現在字形上存在一些差異,例如在“積”字中,“禾”字的位置可能會稍微偏上一些,而在“牘”字中,牛的部分可能會繪制得更加詳細。
1. 這些積牍記錄了古代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變化。
2. 經過整理,這批積牍将會成為曆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1. 積累(jī lěi):指逐漸積聚擴大、積攢。
2. 文件(wén jiàn):指用于記錄、傳達和保持人們交流信息的書面材料。
3. 檔案(dàng àn):指按照一定的機構編制妥善保管、歸檔并管理的各種文件材料。
近義詞包括:文檔、文獻、記錄、資料。
反義詞包括:空白、空白紙、未寫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