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絆”。猶言束縛牽制。《漢書·叙傳上》:“今吾子已貫仁誼之羈絆,繫名聲之韁鎖。” 唐 羅邺 《莺》詩:“卻笑金籠是羈絆,豈知瑤草正芬芳。”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世上更無羇絆事,壺中别有自由身。”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一折:“俺也曾把世味親嘗,人情識破,怕甚麼塵緣羈絆?”
“羁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層次的解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本義
原指用皮革制成的繩索或籠頭束縛牲畜(如馬匹),使其無法自由行動。
字源解析:“羁”由“革”(皮革)和“奇”(表音)組成,“絆”指被繩索纏住,二字組合強調物理或精神上的束縛。
傳統釋義
在古籍中多指約束與牽制,如《漢書·叙傳》中“貫仁誼之羁絆”,比喻被道德、名聲等無形之物限制。
消極含義
傳統用法中多為貶義,指阻礙自由的事物,例如:
中性或積極含義
受日語文化影響,現代常引申為人與人、人與事物間深厚的情感聯繫,例如:
適用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文化延伸,可查看《漢書》原文或日語文化相關分析。
《羁絆》是一個表示人與人之間情感或關系的詞語。它傳達了一種深厚的紐帶、連接或捆綁的含義。羁絆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或者其他形式的情感紐帶。
《羁絆》的部首是⺷(羊的上半部分)+ 冊(冊的繁體),共包含了20個筆畫。
《羁絆》來源于古代文字,最早出現在《詩經·鄘風·蟲牛》中“無言不殷,受之以刑,維禹之羁。”(無言不憂愁,受到刑罰的苦楚,像是被禹的羁絆所束縛)。
在繁體中,羁絆通常被寫作「羈絆」。
在古代,羁絆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字典将羁絆寫作「羇」或「笄」,或者「畿」與「定」的合字。
1. 愛是一種深厚的羁絆,将我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2. 我們的友誼是一種真正的羁絆,無論距離多遠,我們仍然心心相印。
羁絆的相關詞語有:羁絆紐帶、羁絆情感、羁絆關系、羁絆他人、羁絆心靈等。
近義詞包括紐帶、聯繫、牽連、連結等。
反義詞包括解脫、解除、解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