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ad and revise]∶審閱校訂
校閱書刊
(2) [check]∶檢查;查核
校閱資財
(3) [inspect]∶檢閱
壯六軍之校閱
(1).查核,察看。《魏書·太宗紀》:“詔使者巡行諸州,校閲守宰資財,非自家所齎,悉簿為賦。”
(2).審閱校訂。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繁積於 宣 時,校閲於 成 世,進禦之賦,千有餘首。”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各以所校閲某書,應考某典,詳列書目,至 瑠璃廠 書肆訪查之。” 巴金 《新生》第一篇:“于是我們坐下來校閱這期雜志底清樣。”
(3).檢閱。 唐 李濯 《内人馬伎賦》:“搴旗命伍,抽戈按節,侔三邊之挑戰,壯六軍之校閲。”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臣竊觀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慮承平之後,武備寖弛,以啟戎心,而定為禦前閲試之法,千萬裡外亦分番疊上,躬自校閲。” 清 黃軒祖 《遊梁瑣記·王天沖》:“嚴飭弟兄鳴槍緻敬,詰朝再請校閲陣法。”
校閱是漢語詞彙中表示文獻核查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對文字材料的系統性審讀與修正。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校閱包含三層遞進意義:其一為對照原稿逐字核對,确保文本無抄錄錯誤;其二為審查内容邏輯與事實準确性;其三為對整體格式規範進行最終确認。
從文獻學角度分析,校閱活動需遵循雙重标準:文字層面的"校異同"與内容層面的"校是非"。《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校閱不同于普通校對,要求實施者具備專業領域知識,能夠辨識學術訛誤并修正表述瑕疵。典型應用場景包括學術著作出版前的專家審校、曆史檔案的整理考訂,以及法律文書的合規性檢查。
權威典籍中,《文心雕龍·校勘》最早系統論述校閱方法論,強調"參校衆本,擇善而從"的原則。現代出版規範則細化為三校三改制度,要求校閱者分别承擔文字校勘、内容審讀和終審把關的遞進職責。這種分層校閱機制有效保障了文獻傳播的準确性,成為知識生産體系的重要質量控制環節。
“校閱”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有以下解釋:
指對書籍、文章等文字材料進行逐字逐句的核對與審查,确保内容準确無誤。包括:
古代指對軍隊的檢閱或考核,如《宋史》中記載的“校閱禁軍”。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檢閱”表達此意。
部分朝代設有“校閱官”職位,負責典籍整理與勘誤(如唐代秘書省官員)。
使用提示:現代語境下,“校閱”多用于出版、學術領域,強調嚴謹的文字核查。若涉及其他領域(如軍事),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具體含義。
白黑颠倒報戶口部元采錄插标常班長江後浪催前浪絺辭繪句叱石充拓愁紅慘綠黨惡佑奸倒卓登大寳鬥水短暗對心眼椟栌煩蒸蜂分浮階腐蝕感麟翁高山流水官綱宏偉诨話奸枉潔身自好疾言巨賈曠霁淩暴靈翰慄鋭龍象羅刹邏絡慢誕慢聲慢氣毛芥旄人娘們嗫嚅小兒碰和前車可鑒輕描淡寫秦庭朗鏡扔蹦人師市師手印疏秀四分五落聽不懂膴盛象龍西部片廞車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