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能给予教导的朋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孔子 曰:‘夫人君而无諫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2).称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亦泛指教徒。 王西彦 《夜宴》四:“一直到半年前,才带了一本《圣经》,跟随金陵大学的教友,经 上海 到 温州 上岸。” 叶圣陶 《线下·外国旗》:“ 金大爷 看见两串万国旗在布篷里飘动,却是纱的。他是教友,堂而皇之收了下来。”
“教友”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教导之友
源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的“士而无教友则失听”,指能够给予教导、建议的朋友。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更多用于古汉语语境。
同一宗教的信徒
广义上指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内部成员间的称呼。如“基督教的教友们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
在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中,“教友”具有特殊意义:
内部与外部称呼
跨教派适用性
广义上可指不同教派信徒(如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但实际使用中更多指向同一教派内部成员。
“教友”一词兼具历史性与宗教性,既可追溯至古代儒家经典,又在现代宗教社群中承载着信仰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宗教场景下更侧重信仰认同,非宗教场景则偏向描述群体归属。
《教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与自己有着相同宗教信仰或者所属于同一教派的人。这个词常常在宗教界或者宗教群体中使用,用来描述共同信仰并积极交流的信徒或成员。
《教友》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和“⺻”。它的笔画数是11。
《教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友”即为友善、友谊之意,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之组合的“教”则指的是宗教信仰和教派。在繁体字中,“友”字的写法为「友」,而“教”字的写法为「教」。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时会把“友”字写成“㐮”,而“教”字的古代写法则有许多种,如「教」、「敎」等。
1. 他是一位虔诚的教友,经常参加教堂的活动。
2. 教友们共同举办了一场慈善义卖活动,筹集了一大笔善款。
1. 教徒:指信仰某一宗教的人。
2. 教义:指某一宗教信仰所宣称的信条和原则,以指导教徒的行为准则。
3. 教主:指领导某一宗教团体并负责教义宣讲的人。
信徒、教众。
*********、非教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