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元 两代发行的纸币。 金 海陵王 贞元 二年(公元1154年)以国内铜少,仿 宋 交子成法,命户部尚书 蔡松年 主持印制,与铜钱并行。分大小两类,大钞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诸钞与钱并行,得听便支钱,或纳旧换新。朝廷设交钞库,管理印造、兑换事务。 元太宗 八年亦曾发行。 世祖 中统 元年又发行“中统交钞”,使用较久。 顺帝 至正 十年复发行“至正交钞”。参阅《金史·食货志三》。
“交钞”是中国古代金、元两朝发行的纸币名称,其历史背景和具体含义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起源与发行背景
金朝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因国内铜矿资源匮乏,仿照北宋“交子”的形制,由户部尚书蔡松年主持印制交钞,并与铜钱并行流通。这一举措旨在解决金属货币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流通。
分类与面额
交钞分为大、小两类:
管理制度
金朝设立“交钞库”专门管理交钞的印造、兑换和流通,允许民众以旧钞换新钞或兑换铜钱,体现了早期的纸币信用体系。
元代延续与发展
元代延续了交钞制度,元太宗八年(1236年)曾短暂发行,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推出“中统交钞”,成为元代长期流通的货币之一,进一步巩固了纸币在官方经济中的地位。
词义解析
“钞”字本身指代纸币(如“钞票”),而“交”可能取自“交易”或效仿宋代“交子”的命名逻辑。交钞的发行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从金属向信用凭证的重要过渡。
交钞是金元时期为解决铜钱不足而推行的纸币,兼具历史创新性和经济实用性,为后世纸币制度奠定了基础。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金史·食货志》及相关经济史研究文献。
交钞是指兑换或支付现金的行为。当我们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通常需要交付现金作为支付方式。
交钞的拆分部首为“亲钩钅”,其拆分笔画为10画。
交钞一词源自于汉字,由两个汉字组成。交取意为交换、兑换,钞取意为纸币、现金。
繁体字“交鈔”与简体字“交钞”同义,表示相同的意思。
古代汉字写法中,交钞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1. 他需要在银行交钞兑换外币。
2. 老板让我去交钞购买办公用品。
1. 交易:进行商业或经济上的交换行为。
2. 兑换:将一种货币或商品换成另一种货币或商品。
付款、支付、兑现、兑换。
信用卡支付、电子支付、非现金支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