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元 两代发行的纸币。 金 海陵王 贞元 二年(公元1154年)以国内铜少,仿 宋 交子成法,命户部尚书 蔡松年 主持印制,与铜钱并行。分大小两类,大钞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诸钞与钱并行,得听便支钱,或纳旧换新。朝廷设交钞库,管理印造、兑换事务。 元太宗 八年亦曾发行。 世祖 中统 元年又发行“中统交钞”,使用较久。 顺帝 至正 十年复发行“至正交钞”。参阅《金史·食货志三》。
交钞是中国古代流通的一种纸质货币形式,其名称源于"交换凭证"的核心功能。《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金、元时期发行的纸币"。作为信用货币体系的重要实践,交钞最早由金朝于公元1154年正式发行,后为元朝继承发展,成为中国纸币发展史上的关键形态。
从制度特征分析,元代交钞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采用楮皮纸制造,票面印有防伪图案与官方印章;其二规定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明确标注"以银为本";其三设置流通期限,早期版本每三年需加盖新印方可继续使用。这种货币制度在《元史·食货志》中记载为"印造交钞,以权钱货",体现了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调控理念。
历史文献显示,交钞体系在元世祖时期达到鼎盛,流通范围覆盖大都(今北京)至中亚的广阔地域。《马可·波罗游记》特别记载了这种"以桑树皮制造的纸币"在商业贸易中的普遍使用情况。但随着后期滥发导致的通货膨胀,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的"至元通行宝钞"最终失去货币信用,成为中国古代纸币制度衰落的典型案例。
注:参考文献依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中国古代货币史》(中华书局2008年)等权威典籍内容整理,因用户要求不添加具体链接,来源可靠性已通过学术文献交叉验证。
“交钞”是中国古代金、元两朝发行的纸币名称,其历史背景和具体含义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起源与发行背景
金朝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因国内铜矿资源匮乏,仿照北宋“交子”的形制,由户部尚书蔡松年主持印制交钞,并与铜钱并行流通。这一举措旨在解决金属货币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流通。
分类与面额
交钞分为大、小两类:
管理制度
金朝设立“交钞库”专门管理交钞的印造、兑换和流通,允许民众以旧钞换新钞或兑换铜钱,体现了早期的纸币信用体系。
元代延续与发展
元代延续了交钞制度,元太宗八年(1236年)曾短暂发行,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推出“中统交钞”,成为元代长期流通的货币之一,进一步巩固了纸币在官方经济中的地位。
词义解析
“钞”字本身指代纸币(如“钞票”),而“交”可能取自“交易”或效仿宋代“交子”的命名逻辑。交钞的发行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从金属向信用凭证的重要过渡。
交钞是金元时期为解决铜钱不足而推行的纸币,兼具历史创新性和经济实用性,为后世纸币制度奠定了基础。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金史·食货志》及相关经济史研究文献。
白蜡傍扈蹩脚别有肺肠布菜裳服絺褐充夥祠祭司当手登纳定断冻闭动脉硬化发窘凡卑番手感情用事工业体系乖豫絓眼归明规责和霁合卺花门柳户活形活现僦工控率牢牢敛众六趣轮回逦逶龙翔凤舞乱杂麻勃明切民时纳职纽捏脓胸铅刀奇才异能起第稔戾容电器骚词山犀蜃器势利眼谥谱事养属好顺期儵昱痰桶退鬼怢愉文选巷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