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除抛棄。《左傳·襄公十四年》:“ 惠公 蠲其大德,謂我諸 戎 是 四嶽 之裔胄也,毋是翦棄。” 唐 闾丘均 《為蜀州刺史第八息進雲母粉表》:“翦棄粗纇,收聚輕英。” 宋 蘇轼 《鳳翔醮土火星青詞》:“我民用蕩析隕越,天亦終哀矜,其忍翦棄其命罔孑遺?”
“翦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和文獻例證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組合後,“翦棄”指徹底剪除并抛棄,強調對事物的強力清除或摒棄。
二、文獻例證
三、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屬于古漢語詞彙,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引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如削弱、廢除或完全消滅)。若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左傳》注疏或古漢語詞典。
《翦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動詞短語,意思是剪去或割舍掉。它常用來形容抛棄或摒棄掉某種東西或某種行為。
《翦棄》的部首是“矢”,表示與箭有關的事物。第一個字“翦”的部首是“羽”,表示與羽毛有關的事物。第二個字“棄”的部首是“弓”,表示與弓有關的事物。
《翦》總共有10個筆畫,它的筆順是:“撇、捺、橫折鈎、點、撇、撇、豎、撇、橫折鈎、橫”。
《棄》總共有11個筆畫,它的筆順是:“橫、豎劃、橫折鈎、豎、橫撇、豎、橫、橫、橫、橫、豎彎鈎”。
《翦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是由《說文解字》一書中的字義所整理而來,用來描述減去或抛棄某種事物。繁體字為「翦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翦》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寫法是兩個相同的部首“羽”并列在一起,形成一個扁平的形狀,表示剪切的動作。而《棄》的古代寫法與現在的寫法相似,隻是在筆劃上有着細微差别。
1. 他決定翦棄那些過去的回憶,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2.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毅然翦棄了安逸的工作。
翦削、翦斷、翦取、翦修、翦痛
近義詞:舍棄、抛棄、廢棄
反義詞:扶持、珍惜、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