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雄踞一方。《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自 董卓 作乱,以迄於今,将三十载。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 刘良 注:“熊虎猛兽也,跱,止也,以比当时英雄也。”
“虎跱”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虎跱”指雄踞一方,常用来形容势力强大、占据要地的状态,带有威严和不可撼动的意象。该词多用于比喻军事或政治上的强势地位,如“熊据虎跱”即指群雄割据的局面。
古文出处
最早见于东汉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自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文中以“熊据虎跱”形容当时群雄割据的形势。
注释:刘良注解说,“熊虎”象征猛兽般的英雄人物,“跱”意为“止”(占据),比喻势力稳固。
组合用法
“虎跱”常与其他词搭配,例如“龍驤虎跱”,形容雄踞的姿态,如《汉典》解释为“雄踞的样子”,多用于描写气势恢宏的场景或人物。
由于古代词汇的权威解释需参考经典文献,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文选》注疏以验证细节。若需更全面的释义,可参考来源内容。
《虎跱》是一个汉语词语,作为动宾短语,意思是虎子跳跃。虎象征着力量和凶猛,跱指虎跳的动作。因此,虎跱形容某人或某物的动作敏捷、迅速。
《虎跱》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足,部首虍表示与虎有关,部首足表示与脚、跳跃有关。根据笔画计算,虎有一画,足有七画,所以整个词语《虎跱》共有八画。
《虎跱》一词源自古代文献,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索虎跱而出,骑复进,盈门下。”在繁体字中,虎写作「虎」,跱写作「跱」。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为例,虎的古代写法是「虍」,跱的古代写法是「跳」。虍表示从虎的头部开始描绘,而跳表示跳跃的动作。
1. 虎子一下子虎跱到杂草丛中,不见了踪影。
2. 少年的身体灵活敏捷,像虎跱一样穿越了障碍物。
虎视眈眈、虎啸龙吟、虎口余生、跱跳不前、跱脚虎等。
腾跃、跳跃、飞跃、翻跃、欢蹦乱跳等。
蹒跚、缓慢、僵硬、迈不开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