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眼睛昏花。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我七旬已过,适当谢事之年,昏瞶双眸,不辨屏间雀影。”
(2).糊涂;认识模糊。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恶念。”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医理》:“后检方书, 明 有莱菔可解参毒之説,何昏瞶一至此耶!”
(3).迷糊;昏迷。 明 张敬修 等《文忠公行实》:“已而天子闻太师不粥,遣中使问太师天下大计。太师迷惑昏瞶。”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托体复生》:“吾乃 嘉兴 北门外某姓之女,年十七,尚未适人,偶患病昏瞶,似一梦然,今始甦醒。”《狮子吼》第二回:“目前如见无数夜叉,驱杀千百地狱人,惊悸之餘,时作昏瞶。” 叶紫 《夜的进行曲》:“眼睛一朦胧,头脑就觉得更加沉重而昏瞆。”
“昏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ūn guì,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因年老或疾病导致的视觉不清。例如:“他年迈体衰,两眼昏瞶,难以辨认字迹。”
这一含义多用于描述生理上的视力衰退。
比喻人在思想上糊涂、昏聩,缺乏判断力。例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年迈昏瞶”(),即形容人因年老而昏庸不明事理。
在古汉语中,“昏瞶”常与“昏聩”通用,如“昏聩无能”即指糊涂且能力不足。
指因身体虚弱、疾病等原因陷入意识不清的状态。例如:“他连日高烧,神志昏瞶,几近不省人事。”
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
《昏瞶》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描述一个人或事物昏暗、模糊、不清楚的状态。
拆分《昏瞶》的部首可以分别是“日”和“目”,其中“目”是指眼睛,表示与视觉有关。笔画的话,“昏”有八画,“瞶”有十五画。
《昏瞶》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在古代常用于描写世界昏暗、事物不明的情况,强调观察者的视力问题。
《昏瞶》的繁体字为「昏瞶」。
在古代,「昏瞶」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根据古籍《康熙字典》的记载,「昏瞶」的古代写法为「昬朦」和「瞢蒙」,都指视力不清晰,迷茫不清。
1. 他的画风太过昏瞶,看不清他的创作意图。
2. 天色渐渐昏瞶了,我们应该尽快回家。
1. 昏暗:形容光线不明亮。
2. 模糊:形容事物不清晰、不明确。
3. 失明:指完全丧失视力。
1. 昏沉:形容心情或天气阴郁沉闷。
2. 昏暗:形容光线不明亮。
明亮:表示亮光强烈,事物清晰可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