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會稽的意思、會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會稽的解釋

(1).山名。在 浙江省  紹興縣 東南。相傳 夏禹 大會諸侯于此計功,故名。一名 防山 ,又名 茅山 。《左傳·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會稽 。”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 禹 ﹞更名 茅山 曰 會稽 。”

(2).郡名。 秦 置,今 江蘇省 東部及 浙江省 西部地。《漢書·嚴助傳》:“ 嚴助 , 會稽  吳 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賀太傅 作 吳郡 ,初不出門, 吳 中諸強族輕之,乃題府門雲:‘ 會稽 雞,不能啼。’” 清  吳偉業 《過朱買臣墓》詩:“ 翁子 窮經不自貧, 會稽 連守拜為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會稽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會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山名釋義

指中國浙江省紹興市境内的會稽山。該山為浙東名山,古代屬“九大名山”之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曾在此會盟諸侯并葬于此山:“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其名稱承載着大禹治水的曆史記憶,象征古代政治與文化的聚合。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會稽山”詞條釋義;《史記·夏本紀》原文記載。

二、行政區劃演變

作為古代行政區名稱,“會稽”始于秦代設立的會稽郡,轄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及福建部分地區,郡治位于吳縣(今蘇州)。西漢時轄境縮小,東漢移治山陰(今紹興)。隋唐時期演變為越州,南宋升為紹興府,但“會稽”作為縣名延續至清代,長期與山陰縣同城而治(今紹興城區)。來源參考:《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會稽郡”“會稽縣”沿革記錄;《紹興市志》建置沿革章節。

三、文化符號意義

在典籍中,“會稽”常作為吳越文化的核心象征。如王羲之《蘭亭序》所述“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即印證其作為文人雅集聖地的人文地位。同時,“會稽之恥”典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指勾踐兵敗後于會稽向吳國求和之事,成為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的精神隱喻。來源參考:《晉書·王羲之傳》蘭亭雅集記載;《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曆史事件叙述。

權威文獻依據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以下典籍: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司馬遷.《史記》[M].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M]. 中國地圖出版社.
  4. 紹興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紹興市志》[M]. 浙江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會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稱,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與發音

二、地理與曆史沿革

  1. 山名
    位于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原名茅山。相傳大禹治水後在此召集諸侯,論功行賞,死後葬于此山,故更名為“會稽山”。

  2. 郡名

    • 秦代:始設會稽郡,轄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部分地區,郡治在吳縣(今蘇州)。
    • 漢至隋:郡治多次變更,範圍逐漸縮小至浙江一帶。
  3. 縣名
    隋代設會稽縣,後與山陰縣合并為紹興縣(今紹興市越城區)。

三、文化意義

四、現代關聯

今紹興市保留會稽山、會稽郡等曆史遺迹,成為重要文化旅遊地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越絕書》《水經注》等古籍,或查閱紹興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潭雹葖漕卒茶點城池逞狡承訓賜生打旋磨兒德意志邦聯凋謝滴瀝端公戲訪宇分金掰兩富春秋赙贈告月高胄龜足梏桎含薰閣河奔海聚紅盤懷山緩歌慢舞歡欣鼓舞禍適護衛艇京華精鹽矜弘絶佳課口阬壍朗捷利己主義買傭門坎扪循牧道破字戗戗牽吟啓迪清縣日煖風恬稍工折箭市步視撝首科鼠齧蠹蝕算卦素隊遢伎兒頭艙閑邑小夫人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