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胡服的意思、胡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胡服的解释

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装。后亦泛称外族的服装。《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齐显祖 ﹞或身自歌舞,尽日通宵,或散髮胡服,杂衣锦綵。”《宣和遗事》后集:“自屏后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妇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识之。”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亲戚故旧,固犹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隶也。”参见“ 胡服骑射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胡服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及西域游牧民族服饰的统称,其名称源于“胡人”(古代中原对北方民族的泛称)。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胡服主要指“窄袖、短衣、长裤、革靴”的骑射服装,与中原地区的宽袍大袖形成鲜明对比。

从历史演变看,胡服的引入与民族交融密切相关。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首次将胡服纳入中原军事体系,《史记·赵世家》记载此举“便事尚功”,提升了军队机动性。汉代以后,胡服元素通过丝绸之路进一步传播,唐代盛行的翻领袍、蹀躞带等均受胡服影响,这在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有详细考证。

语言学角度,《说文解字》将“胡”释为“牛颔垂也”,引申指代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学者周锡保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指出,胡服的核心特征在于功能性,其设计适应马背生活和寒冷气候,这种实用主义对中原服饰演化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胡服”是古代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统称,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胡服主要指战国至汉唐时期西北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等)的服装,其特点是贴身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与中原汉族宽袍大带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起源与引入

  1. 战国赵武灵王改革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首次将胡服引入中原军队。这一改革使赵国骑兵战斗力大幅提升,成为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 引入路径
    胡服最早通过西域传入中原,赵武灵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主动学习其服饰与骑射技术。

三、服饰特点与功能

四、文化影响与演变

  1. 汉代至南北朝
    东汉灵帝时期曾流行胡服、胡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后,胡服元素逐渐融入汉族服饰。
  2. 唐代鼎盛
    开元、天宝年间,胡服在女性中广泛流行,成为时尚标志。
  3. 后世发展
    宋代学者沈括认为,北齐后中原服饰已“全用胡服”;清代满族服饰也带有胡服特征。

五、延伸含义

成语“胡服”衍生出“不合时宜”的比喻义,反映古代中原文化对异族服饰的排斥态度。

若需了解具体朝代服饰细节或改革过程,可参考《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料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山温泉安恋安全理事会层穹吃不退穿小鞋春汛打呵呵怠散方形饭盂奉己骭毛扞御宫律行帮横眉吐气后忧胡客霍铎豁虎跳坚贞不屈狡启羁禽抉目东门连鬓胡须连盟离戾貍力临极流连忘反留使録取旅思緑弦门匠蜜虫麋墨千人所指清明上河图秦瑟起奏群众观点柔抚山脇首捕束带松茂竹苞损生速狱天号填盈通否王途文化衫文雅遐骛廨田邪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