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装。后亦泛称外族的服装。《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齐显祖 ﹞或身自歌舞,尽日通宵,或散髮胡服,杂衣锦綵。”《宣和遗事》后集:“自屏后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妇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识之。”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亲戚故旧,固犹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隶也。”参见“ 胡服骑射 ”。
“胡服”是古代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统称,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胡服主要指战国至汉唐时期西北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等)的服装,其特点是贴身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与中原汉族宽袍大带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
成语“胡服”衍生出“不合时宜”的比喻义,反映古代中原文化对异族服饰的排斥态度。
若需了解具体朝代服饰细节或改革过程,可参考《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料记载。
《胡服》一词源自汉语,是指胡人、蛮人的服装。
《胡服》的拆分部首是“⺼”(月字底部三点)和“衣”(衣字最常见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胡服》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典籍《左传》中。当时,中国人通常将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称作“胡人”,他们的服饰与汉族有所不同,因此被统称为“胡服”。
《胡服》的繁体字为「胡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胡服」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他们穿着华丽的胡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清朝的皇帝经常穿着胡服出巡。
胡服的相关组词有:
1. 胡人:指北方游牧民族。
2. 胡言乱语:指胡乱说话,不负责任的言论。
3. 左胡右户:形容两面向着不同方向,不统一的局面。
《胡服》的近义词是“胡衣”。两者均指胡人的服饰。
《胡服》的反义词是“汉服”。汉服是指古代汉族的传统服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