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畫皮的意思、畫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畫皮的解釋

[mask of an evildoer] 傳說中妖怪 * 時所披的 * ,可以取下來描畫。後用來比喻掩蓋猙獰面目或丑惡本質的漂亮外表

詳細解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畫皮》:“﹝ 生 ﹞躡迹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 * 於榻上,執采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於身,遂化為女子。”後以“畫皮”比喻掩蓋猙獰面目或丑惡本質的美麗外表。 孫犁 《白洋澱紀事·香菊的母親》:“她親自動手,再剝掉地主僞裝的一層畫皮。”《花城》1981年第2期:“神多鬼就多,也不足為怪,但鬼蜮的畫皮終究會被撕破,現出原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畫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寓意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語起源

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一·畫皮》。原指惡鬼為迷惑人類,用彩筆在剝取的人皮上繪制美女形象後披于身上,以此僞裝害人的傳說形象。

二、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指《聊齋志異》中妖怪僞裝成美女時使用的人皮道具,可隨時取下來重新描畫(如引《聊齋》原文所述:“鋪人皮于榻上,執采筆而繪之”)。

  2. 比喻意義
    現多用于比喻掩蓋丑惡本質的虛僞外表(如、4、7中均強調該義項),例如:

    • 形容僞君子隱藏真實面目(例句:“剝掉僞君子的畫皮”)
    • 指代政治或社會現象的虛假表象(中孫犁舉例揭地主畫皮)

三、應用場景

四、文化影響

該詞通過《聊齋志異》的傳播,已成為漢語中關于“僞裝與真相”的核心隱喻,常與“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俗語并列使用(如例句),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表裡不一的道德批判。

注:更多例句及文化延伸可參考《聊齋志異》原著及現代影視改編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畫皮》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畫皮》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用人的皮膚繪制畫像,或者指通過繪畫來描繪人物形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畫皮》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共5個筆畫。

來源

《畫皮》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民間故事和傳說,據說在古代有一些人具有繪畫的神奇能力,能夠用人皮繪制精美的畫像。這個概念後來被文學作品《畫皮》廣泛流傳,成為一個特定的詞語。

繁體

《畫皮》的繁體字為「畫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畫皮》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另外,《畫皮》也可以用其他詞彙或表達方式來描繪,例如“裸形畫”。

例句

1. 這位畫家能夠栩栩如生地畫皮,真是令人驚歎!
2. 他的畫皮技術高超,每一幅畫都能夠捕捉到人物的特點和情感。

組詞

畫家、畫室、畫卷、皮膚、繪畫

近義詞

畫人、畫像、畫肖像

反義詞

素描、素面、原生面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