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片生长的黄色茅草或白色芦苇。形容齐一而单调的情景。 宋 苏轼 《答张文潜县丞书》:“ 王氏 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 王氏 之同也。” 宋 陈亮 《送王仲德序》:“最后 章 蔡 诸人以 王氏 之説一之,而天下靡然,一望如黄茅白苇之连错矣。” 王闿运 《<湘雨楼词>序》:“然观其所选,汗漫如黄茅白苇,其所作乃如嚼蜡。”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后生小子,目不见先正之典型,耳不闻大雅之绪论,氓之蚩蚩,惟捫盘逐臭者是听;而黄茅白苇之诗派,遂遍天下矣。”
“黄茅白苇”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指连片生长的黄色茅草和白色芦苇,形容景象单调、缺乏变化。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均有提及。
源自宋代苏轼《答张文潜书》:“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苏轼以盐碱地中单一的植被景象,暗喻当时王安石(王氏)推行新学导致思想文化趋同的现象。
部分资料提到其引申为“比喻平庸之人或物”,但此用法多见于非权威解释,可能为后人基于原意的扩展。
如柳亚子曾用此词表达对文化趋同的批判(见),现代也可用于形容缺乏多样性的社会环境或创作领域。
《黄茅白苇》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指的是农田中的黄茅和白苇,用来形容农田丰收的景象。
《黄茅白苇》这个成语拆分部首为“艹竖米白艹竹言”,共有13个笔画。
《黄茅白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的《阳明草堂笔记》中,用以形容丰收的田野景象。
《黄茅白葦》是这个成语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所以《黄茅白苇》这个成语的古代写法是“黃茅白葦”。
他们家的农田一片黄茅白苇,丰收的景象美不胜收。
黄茅:指的是黄色的草。
白苇:指的是白色的苇草。
丰收:指的是农田产量丰富。
丰饶:指的是土地肥沃,农作物生长茂盛。
荒凉:指的是土地贫瘠,农作物生长不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