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经。古代 印度 人写经于树叶上,故称。 唐 钱起 《紫参歌》:“贝叶经前无住色,莲花会里暂留香。” 明 孙柚 《琴心记·空门遇使》:“菩提树下谈玄,忘补朝阳之衲;贝叶经边入定,搜空透笋之衣。” 清 王摅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长繙贝叶经。”亦作“ 贝多经 ”。 清 吴伟业 《生查子》词:“学写贝多经,自屑泥金粉。”
贝叶经是古代印度及佛教文化中重要的文献载体,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其含义及相关信息:
贝叶经指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因采用棕榈科贝多罗树(梵文Pattra)叶片为书写材料而得名。这种记录方式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主要用于保存佛教经典,故有"佛教熊猫"之称。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现存实物多见于西藏等地。浙江省博物馆藏有源自斯里兰卡的唐古忒文贝叶经,字迹清晰可辨。目前全球存量稀少,我国已开展专项修复保护工作。
注:如需查看具体文献案例或完整保护技术细节,可参考、4、8等来源。
《贝叶经》是指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也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强调了修炼般若智慧的重要性,是佛教教义中的核心经典之一。
拆分部首和笔画《贝叶经》的拆分部首是贝和叶,其中贝的部首是贝字底部的贝形旁,叶的部首则是叶字的左侧的叶形旁。根据部首笔画数,贝部首有1画,叶部首有5画。
来源与繁体《贝叶经》最初来源于印度,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汉字中,由于相似的发音,贝叶经的译名是根据音译转化而来的。在繁体字中,贝叶经通常被写作「貝葉經」。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而贝叶经的汉字写法也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古汉字中的贝字形状更简单,叶字则更像是现代汉字中的「夜」字,但没有左侧的竖钩。
例句《贝叶经》中有许多经文,下面是其中一句经文作为例句: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
组词、近义词与反义词《贝叶经》的经文中经常使用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心经」、「般若」、「智慧」等。近义词可以是「般若经」或「智慧经」,反义词则没有明确的对应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