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庭都護府的意思、北庭都護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庭都護府的解釋

唐代設于天山北路的軍政機構。公元702年,武則天為加強對西北邊疆控制而設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直至鹹海(一說今裡海)的廣大地區。安史之亂後先後為回纥、吐蕃攻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北庭都護府是中國唐朝在西域天山以北地區設置的最高軍政管理機構,與安西都護府共同承擔經略西域、維護絲綢之路暢通、鞏固西北邊疆的重要職責。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機構性質與設立背景

  1. 軍政合一的管理機構

    北庭都護府(702年設立)是唐朝為強化對西域統治而設的軍政機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其職能涵蓋軍事防禦、行政管理、民族事務協調及商貿保障,代表中央政府對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袤區域行使主權。

  2. 安西都護府的補充與制衡

    唐朝初期設安西都護府(640年)管轄天山以南及中亞部分地區。隨着突厥勢力北移,為應對西突厥殘餘及吐蕃威脅,武則天分置北庭都護府,形成“安西主南、北庭主北”的雙軌治理體系,完善西域防禦結構。


二、地理轄域與曆史沿革


三、職能與曆史意義

  1. 維護邊疆安全

    統率瀚海軍、伊吾軍等駐軍,抵禦西突厥、吐蕃、突騎施等勢力的侵擾,保障絲綢之路北道安全。例如,開元年間北庭節度使阿史那獻曾率軍平定西突厥叛亂。

  2. 促進多元文化交融

    管轄區内生活着漢人、突厥、回鹘、粟特等民族,都護府通過羁縻政策管理遊牧部落,推動農業與商貿發展,使庭州成為漢文化與草原文明交彙的中心。

  3. 絲綢之路的關鍵樞紐

    控制從伊吾(哈密)經庭州至碎葉(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的商路,保障東西方貿易往來,并為玄奘等僧侶、使團提供交通支持。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曆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北庭都護府為“唐管轄西域天山以北地區的最高機構”,詳述其建制沿革與軍事職能。

  2. 《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記載北庭轄境及所領羁縻府州,為原始史料依據。

  3. 《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史地叢考》(薛宗正著,商務印書館)

    分析北庭在絲路貿易中的樞紐地位及多元文化治理模式。

  4. 《新疆通史·隋唐卷》(新疆人民出版社)

    結合考古成果(如北庭故城遺址)闡釋其曆史地理意義。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線上鍊接,建議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www.nlc.cn)或“國學大師”(http://www.guoxuedashi.com)檢索相關典籍。近現代研究可查閱“中國知網”(www.cnki.net)收錄的權威期刊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北庭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北邊疆設立的重要軍政機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設立背景與時間

唐朝為鞏固西域統治,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設立北庭都護府。其前身是庭州,最初為西突厥領地,唐太宗貞觀年間逐步納入版圖,後經多次軍事争奪,最終成為唐朝管理天山北麓的核心區域。

2.管轄範圍

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轄區東起伊吾(今哈密),西至鹹海或裡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至巴爾喀什湖一線,南達天山。涵蓋今新疆北部及中亞部分地區(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3.職能與作用

4.曆史沿革

5.文化意義

該機構不僅是唐朝邊疆治理的象征,也體現了中原與西域的緊密聯繫,對後世研究唐朝邊疆政策、民族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凡寶刀未老伻頭裨販逼扣閉塞眼睛捉麻雀不死國牀敷出版物竄改酢味蝶粉蜂黃地鑪地匣堵塞毦藤非位棼争附審改造幹材瓜疇規刺國姝孤山處士灏汗鶴柱煎茶劫竊截趾適履金塵口蜜腹劍寬情坤軸掠陣立極慢遊密笈排連切字青躔懃政聚會入木三佞森挺扇奬山隈生返恕己送場速賓隨流汰絕天尊貼凈通天台土車文彙報遐度橡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