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甕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詩:“美人遊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淩虐。妹夫必然着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緻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何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從何處/以什麼途徑
表示對事物來源或方法的疑問。
例:“仆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王褒《四子講德論》)
怎能/怎麼可能
表達對某種情況實現的質疑。
例:“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宋書·沈慶之傳》)
因何/為什麼
詢問原因或邏輯關系。
例:“怪厚薄何從而生?哀樂何由而至?”(劉琨《答盧谌詩》)
如需更多例句或具體出處,可參考《楚辭》《宋書》等古籍,或通過查字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閱。
何由(hé yó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人”和“木”。在筆畫方面,由10畫組成。
何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在繁體字中,何由被寫作何由(hé yóu)。
在古代,何由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我們現在使用的寫法是經過統一和規範的,以确保人們對字的理解和認知的一緻性。
1.你見到了何由嗎?他一直在尋找他丢失的木雕。
2.何由之見,讓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更好的了解。
組詞:木雕、人物、自由
近義詞:怎麼樣、如何、為何
反義詞:為什麼、由此、因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