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咬毀。《莊子·天運》:“今取猨狙而衣以 周公 之服,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 唐 劉禹錫 《觀博》:“客視骨如有情焉,如或馮焉,悉詈之不洩,又從而齕齧蹂躪之。”
2.咀嚼辨味。 宋 蘇轼 《和陶桃花源》:“耘樵得甘芳,齕齧謝炮製。”
3.大嚼吞食。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迫暮,忽大呼索湯餅,家人急奉之,乃以手取麪摶成塊齕齧之。”
“龁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籍或文言文中,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書。
《龁齧》是一個古漢字詞語,代表着動物啃咬、咬齒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這個字由“龍”和“齒”兩個部首組成。
龍:由“龍”部首和11劃組成。
齒:由“齒”部首和8劃組成。
《龁齧》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在中國曆史上有着悠久的使用記錄。它在今天的台灣和香港地區常被寫作“齕齙”。
在古代,字形與今天略有不同。字形中的“龍”通常臨時借用“辶”代替,而“齒”的“齒”部則由“齒”和“止”的簡化版本表示。
1. 狗狗的牙齒一直發出“龁齧”的聲音。
2. 小貓破壞了沙發,留下了明顯的“龁齧”痕迹。
組詞方面,“龁齧”無關聯詞,不與其他字組合成更長的詞語。
近義詞:“咬碎”、“啃噬”。
反義詞:“輕咬”、“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