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恆訓。 唐 李華 《質文論》:“學者局於恆教,因循而不敢失於毫釐。”參見“ 恆訓 ”。
“恒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ng jiào,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長期不變的教育原則或持久性的教導。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析:
核心解釋
源自唐代李華《質文論》:“學者局於恒教,因循而不敢失於毫釐。” 這裡的“恒教”指代恒久不變的訓導或教育準則,強調教育需具備穩定性和延續性。
字義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恒訓”等關聯概念,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典籍原文。
恒教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持久不變的教導或信仰體系。它包含了“恒”和“教”兩個字。
恒字的部首是心字底部的忄,它共有4個筆畫。教字的部首是攴,它包含7個筆畫。
恒教一詞的來源有兩個方面。首先,“恒”這個字代表持久不變、永恒不變的意思,而“教”則代表教導、引導的意思。結合起來,恒教就表示持久不變的教導或信仰。
其次,恒教還可以理解為恒定不變的教育體系。在這種體系中,教學内容和方法一直保持不變,傳承給後代。
恒教的繁體字為「恒教」,其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有變化,恒教也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恒字可以寫作「恆」,教字可以寫作「敎」。
1. 傳統價值觀一直是中華民族恒教的核心内容。
2. 這所學校秉持着恒教的原則,一直堅持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
1. 常恒教:指長期以來一直傳承下來的重要教導。
2. 恒教不變:指信仰體系或教導一直保持不變。
1. 恒定信仰:意味着堅定不移的宗教信仰或價值觀。
2. 持久教導:表示持續不變的教育和引導。
1. 變革思想:指思想觀念和教導在不同階段或時期發生改變。
2. 新教育:指創新或引進不同于傳統的教育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