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儆诫。《礼记·乐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郑玄 注:“备戒,击鼓警众。”《孔子家语·辩乐》作“备诫”。
(2).戒备;警戒防备。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备戒不虞,绸繆未雨。”
备戒(bèi jiè)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备”与“戒”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为预先警备、谨慎防备,强调通过周全的准备以防范潜在风险或过失。以下从字源、词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备(備)
本义指周全的准备。《说文解字》释:“备,慎也”,引申为完备、防备。如《周礼·天官》载:“以九式均节财用……三曰丧荒之式”,郑玄注:“荒,凶年也。备戒不虞”,此处“备”即指应对灾荒的预先筹谋 。
戒
本义为警戒、警惕。《说文》云:“戒,警也”,强调以谨慎态度防范疏失。如《周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即通过整备兵器预防不测。
二字复合后,“备戒”融合了“周全准备”与“高度警觉”的双重内涵,凸显主动防范的意图。
礼制中的预备警示
《周礼·春官》载大祭祀时“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备戒于后”,指乐师引导国子演习礼仪,为正式祭祀做预备性警示 。此处强调仪式前的反复操练以防失误。
军事防御的戒备
《管子·兵法》言:“备戒不怠,三军之司命也”,主张军队需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将“备戒”视为维系军队存续的关键 。
日常行为的谨慎规范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释“备戒”为“豫敕其事”,即事前申明规则以约束行为,如宴席中主人“备戒”宾客遵循礼仪,避免失态 。
现代汉语中,“备戒”虽非常用词,但其精神内核仍存于“戒备”“警备”等词中,多用于描述对风险的系统性防范,如:
“防汛部门须提前备戒,以应对极端天气。”
体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智慧。
参考资料:
“备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儆诫
指通过警示或告诫的方式使人警醒,常用于强调对潜在风险的提醒。例如《礼记·乐记》中提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郑玄注解为“击鼓警众”,即通过击鼓传达警示信号。
戒备;警戒防备
强调对危险或突发情况的预先防范。清代龚自珍在《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中写道“备戒不虞,绸缪未雨”,即通过提前准备应对意外。
“备戒”融合了“预先准备”和“主动警戒”的双重含义,既可用于具体行动(如军事防备),也可形容心理状态(如保持警觉)。其核心思想与“防患未然”“居安思危”等成语相通。
拔了萝卜地皮宽簸之扬之,穅粃在前不律头沧海遗珠蚕舍呈本雏鬟调服顶冒东方汇理银行咄嗟便办防洪反叛高剑父更名公荒乖豫鬼桃河内纥奚浑涵活页家庆解调疾马靖匡近型絶佳峻迈开路神考次空暇扣儿括香列辟令兄每句韵米奇炰煎评理乾红侵骇起泡气象七舆大夫三日新妇商絃霜艳送报台词填街天颜驼李握柄五漏五言试帖吴吟鲜蹦活跳香蒿虾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