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戒的意思、备戒的详细解释
备戒的解释
(1).儆诫。《礼记·乐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郑玄 注:“备戒,击鼓警众。”《孔子家语·辩乐》作“备诫”。
(2).戒备;警戒防备。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备戒不虞,绸繆未雨。”
词语分解
- 备的解释 备 (備) è 完全,应有的都有了:具备。完备。求全责备(要求全面、完美)。 事先安排好:预备。防备。准备。筹备。备案(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备注。备忘录。 设施:设备。装备。军备。 笔
- 戒的解释 戒 è 防备:戒心。戒备。戒严。戒骄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烟。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斋戒。 准备:戒途。戒装。 古同“界”,界限。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备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儆诫
指通过警示或告诫的方式使人警醒,常用于强调对潜在风险的提醒。例如《礼记·乐记》中提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郑玄注解为“击鼓警众”,即通过击鼓传达警示信号。
-
戒备;警戒防备
强调对危险或突发情况的预先防范。清代龚自珍在《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中写道“备戒不虞,绸缪未雨”,即通过提前准备应对意外。
二、词语结构
- “备”:意为准备、防备(如“德才兼备”“有备无患”)。
- “戒”:意为警戒、戒备(如“戒严”“戒心”)。
组合后整体含义为“提前防备并保持警惕”。
三、文献出处与用法
- 古代典籍中多用于描述仪式或军事场景,如《礼记》中通过击鼓传递警示信号。
- 现代语境下可引申为对生活、工作中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例如“备戒心态”。
四、总结
“备戒”融合了“预先准备”和“主动警戒”的双重含义,既可用于具体行动(如军事防备),也可形容心理状态(如保持警觉)。其核心思想与“防患未然”“居安思危”等成语相通。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备戒(bèi ji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警惕、警戒、提防。它的拆分部首是夂和戒,总共有11个笔画。备戒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兵器,意味着准备戒备和警惕。在繁体中,备戒的写法与简体一样。在古时候,备戒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同。
以下是备戒这个词的一些例句:
1. 我们必须时刻备戒可能发生的危险。
2. 在黑暗中行走,我们要格外备戒各种潜在的危险。
3. 他备戒着陷阱,以免不小心掉进去。
4. 这个地区一直处于备戒状态,以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
一些与备戒相关的组词包括戒备、戒心、警备、警惕等。这些词汇都与保持警觉和提防有关。与备戒近义的词语包括警戒、戒备、警觉、注意等。而反义词则包括大意、放松、掉以轻心等,表示不加警惕或不重视的概念。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