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相争,不斬來使的意思、兩國相争,不斬來使的詳細解釋
兩國相争,不斬來使的解釋
交戰雙方互相不殺對方派來負責聯絡或談判的使者。《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肅 曰:‘兩國相争,不斬來使。’ 瑜 曰:‘斬使以示威。’” 清 蔣士铨 《臨川夢·遣跛》:“古雲:‘兩國相争,不斬來使。’老漢若怕你殺也不來了。”
詞語分解
- 來使的解釋 派來的使者兩國交兵,不斬來使詳細解釋.謂負有使命而前來。《韓非子·存韓》:“ 斯 ( 李斯 )之來使,以奉 秦王 之歡心,願效便計,豈陛下所以逆賤臣者邪?” 唐 韓愈 《别知賦》:“遇夫人之來使,
網絡擴展解釋
“兩國相争,不斬來使”是中國古代戰争中的一項重要規則,指交戰的雙方不應殺害對方派來傳遞信息或談判的使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這一成語強調即使在戰争狀态下,雙方也需保持基本的外交禮儀,保護使者的生命安全。使者作為溝通橋梁,負責傳遞信息、談判條件或宣戰,其身份具有中立性和非戰鬥性。
2.曆史淵源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周公改革中确立相關禮儀規範,旨在維護有序的外交渠道。
- 文獻記載:《左傳·成公九年》記載了春秋時期晉國殺害鄭國使者的案例,引發“非禮也”的批評,表明當時已存在“不斬來使”的共識。此外,《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也多次引用此規則。
3.原因分析
- 維護外交渠道:使者是雙方溝通的唯一途徑,殺害使者等同于斷絕談判可能,可能導緻戰争升級。
- 道義與聲譽:古代戰争講究“禮義”,斬殺使者被視為怯懦或殘暴,損害國家形象。
- 避免報複:殺害使者可能招緻對方更激烈的報複,甚至引發國際輿論譴責。
4.違反後果
曆史上違反此規則的行為往往引發嚴重後果。例如:
- 晉國殺鄭使:導緻晉國在諸侯國間失去信譽,被斥為“非禮”。
- 蒙古殺使:成吉思汗曾因花剌子模殺害蒙古商隊和使者,發動大規模西征報複。
5.現代意義
這一規則體現了古代戰争中的克制與智慧,與現代國際法中“保護外交人員”的原則一脈相承,強調沖突中需保留對話空間。
“兩國相争,不斬來使”不僅是戰争禮儀的體現,更是維護戰略主動和道義制高點的重要策略。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可參考《左傳》《三國演義》等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兩國相争,不斬來使》是一句古代成語,意思是即使兩個國家發生争鬥,也不會傷害到來使人員。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攴”,部首分别是“辶”表示行走和旅行,而“攴”表示敲擊和打擊。該成語的筆畫數為13畫。
這句成語源自于《史記·項羽本紀》。在秦朝滅亡後,項羽在與劉邦争奪天下的戰事中,經常不斬俘虜,而是将俘虜引導到自己的陣營中,并以禮待之。項羽的這一行為,在當時引起了不少争議和質疑。因此,後來人們用“兩國相争,不斬來使”來形容這種待敵以禮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這句成語的寫法為《兩國相爭,不斬來使》。可以看到,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寫法基本相同,隻是有一些字形上的差異。
在古時候,這句成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漢代的字形可能更加圓潤和書法上的特點。但總的來說,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的寫法大同小異,并未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使用《兩國相争,不斬來使》這個成語的例句:
1. 在古代戰争中,文明的表現不僅在于勝利者的嗜血程度,更在于是否能夠“兩國相争,不斬來使”。
2. 這位領袖的睿智之處在于,以文明的行為使得敵人能夠明白“兩國相争,不斬來使”的道理。
組詞:相争、不斬、來使
近義詞:慈悲為懷,寬宏大量
反義詞:殺人如麻,無情無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