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禀度的意思、禀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禀度的解釋

猶受教。《孔子家語·辯政》:“此地民有賢於 不齊 者五人, 不齊 事之而稟度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禀度,漢語複合詞,由“禀”與“度”二字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秉承法度”,特指遵循既定的規範準則。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蔡邕傳》:“臣伏見陛下禀度堯典,允執厥中”,此處強調君主對古代典章制度的繼承。

從構詞法分析,“禀”含承受、領受之義,《說文解字》釋為“禀,賜谷也”,引申為接受上命;“度”指法則标準,《玉篇》解作“度,法也”。二者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多用于描述對制度、禮儀或上級指令的遵守,如宋代李綱奏章中“禀度朝章”的用例,即指嚴格遵循朝廷規章。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公文寫作或曆史研究領域仍具特定語用價值,常與“典章”“祖制”等制度性詞彙搭配,體現對傳統規範的鄭重态度。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乙級文言詞彙,标注為書面正式用語。

網絡擴展解釋

“禀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ǐng dù,其核心含義是“接受教導” 或“遵循教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禀”有“承受、接受”之意,“度”可理解為“法度、教導”。組合後,“禀度”指從他人處接受教育或指導,強調對教誨的遵從。

  2. 文獻用例

    • 唐代韋應物在《送雲陽鄒儒立少府侍奉還京師》中寫道:“為文頗瑰麗,禀度自貞醇。” 此處形容鄒儒立文采出衆且秉承正直的品格。
    • 《孔子家語·辯政》提到:“不齊事之而禀度焉。” 描述孔子弟子接受賢者教導的行為。
  3. 延伸分析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體現儒家文化中尊師重道、虛心受教的思想。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文言文或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馬杯螺鞭面裱挂飙歘兵工不分高下冊贈長規侈僞楚葛湘紗楚頌寸絕大谏釣星抵巇陡直煩渴鍋腔子河關弘和華甸歡愛火繃繃虎爪闆雞眼皲坼俊刮客舍孔夫子來贶纚纚麗徒泸定橋論價馬門免稅商店密圖嘛呢輪谟蓋末日幕燕蟠桃杯評比切變欺生绮習散灰扃戶三始勺口蛇鑽的窟窿蛇知道壽限束栝紾戾畋犬條舉外事危露宵遊宮寫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