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科舉制度的名稱。相當于省試的考試。《宋史·選舉志二》:“帝嘗封 蜀國公 ,是年, 蜀州 舉人以帝登極恩,徑赴類省試,自是為例。”《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五年》:“戊午,詔:‘ 川 陝 類省試合格第一名,依殿試第三名例推恩,餘并賜同進士出身。’”亦省稱“ 類試 ”。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自 建炎 軍興, 蜀 士以險遠,許就制置司類試,與省試同。間有願赴行在省試者,亦聽之。”《宋史·選舉志二》:“﹝ 紹興 ﹞九年,以 陝西 舉人久蹈北境,理宜優異,非 四川 比,令禮部别號取放。 川 陝 分類試額自此始。”《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詔檢正累降指揮,申嚴行下,於是遂罷諸路類試。”
類省試是宋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考試形式,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定義與性質
類省試是宋代在特定地區(如川陝)設置的科舉考試,其權限與中央禮部主持的省試(即會試)相當。該制度允許地方舉人直接參加地方組織的考試,無需前往京城。
曆史背景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因戰亂頻發,川陝地區士子赴京考試困難,朝廷特許在當地設立類省試,由制置司主持。這一政策延續至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年),持續約百年。
實施範圍與特殊性
主要針對四川、陝西等偏遠地區,具有獨立選拔權。例如,紹興五年(1135年)規定川陝類省試第一名可享受殿試第三名的待遇,體現了政策優待。
制度功能
除選拔人才外,還承擔政治安撫作用。通過賦予地方考試權限,有效籠絡士人群體,鞏固中央對邊遠地區的統治。
與常規省試的區别
常規省試由禮部統一組織,而類省試則由地方機構代理,但錄取程式與效力等同。兩者并行的制度設計,反映了宋代科舉的靈活性。
類省試是宋代為應對特殊地理與政治環境創設的地方性科舉機制,兼具人才選拔和邊疆治理的雙重功能。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宋史·選舉志》及陸遊《老學庵筆記》等史料。
類省試是指與省試相類似的一種考試形式,主要用于模拟或衡量考生在各個學科上的知識掌握和應試能力。它不同于真正的省試,通常是學校或培訓機構自行組織的模拟考試。
類省試的拆分部首是「類」的部首「田」和「省」的部首「目」。
類省試共有10畫。
類省試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是由「類」和「省試」兩個詞組成的。其中「類」意為相似、相像,「省試」則指的是省級考試。所以類省試就代表與省試相類似的一種考試形式。
類省試的繁體字為「類省試」。
在古時候,「類省試」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基本上還是由「類」和「省試」組成,隻是在書寫風格和部分字形上可能會有區别。
1. 學校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舉行了一場類省試。
2. 高中生經常參加類省試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績。
類似、類别、類似性、類推、類同
模拟考試、模拟省試、仿真考試
真省試、正式考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