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臘酒。 唐 杜甫 《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内諸公》詩:“蟻浮仍臘味,鷗泛已春聲。” 清 孫枝蔚 《除夕飲吳維申舍人寓齋》詩:“簾動春風入,杯寬臘味留。”
(2).臘魚、臘肉、臘雞、臘鴨等食品的總稱。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一:“ 徐義德 的汽車隨着人群慢慢開到新雅粵菜館,他跳下車子,走進去,裡面 廣東 臘味的香氣撲鼻而來。” 巴金 《新生·五月二十五日》:“我出去買了些燒鴨、臘味和點心,準備她們來時一起在家裡吃。”
“臘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臘味(拼音:là wèi)主要指以鹽腌、風幹或熏制等工藝制成的肉類食品總稱,如臘肉、臘腸、臘魚、臘鴨等。古代也指臘月釀造的“臘酒”,如杜甫詩句“蟻浮仍臘味”即描述臘酒風味。
食品類别
包括臘肉、臘腸、臘魚、臘雞、臘鴨等,通過腌制、烘幹或煙熏制成,風味獨特且耐儲存。例如湖南名菜“臘味合蒸”即融合多種臘味食材。
制作工藝
傳統工藝以鹽、糖、酒等腌制鮮肉,再經晾曬或熏烤脫水,現代則結合亞硝酸鹽等添加劑延長保質期。
文化象征
臘味常與冬季、年節關聯,象征團圓與豐收。沈宏非形容其“代表冬天的味道”,梁實秋則強調臘味在歲末年初的節慶意義。
在文學或口語中,臘味也可比喻農曆臘月的節日氛圍,如“小鎮彌漫着濃濃臘味”即形容年味濃厚。
臘味雖美味,但含較高鹽分及亞硝酸鹽,建議適量食用,并搭配蔬菜平衡營養。
臘味是指腌制後的肉類或魚類等食物,經過臘制後具有特殊風味的食品。
臘味的拆分部首為肉,筆畫為10畫。
臘味一詞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臘部》中。臘字的本義是幹燥,後演變為腌制食物的意思。臘制食物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早在古代,人們就開始使用鹽腌制肉類和魚類,以保存食物。
臘味的繁體字為臘味。
古時候臘味的漢字寫作臘,隻有一個字形。
1. 這家餐廳的臘味煲仔飯非常有特色。
2. 他從鄉下帶來了一些美味的臘味。
臘肉、臘魚、臘腸、臘牛肉、臘兔肉
腌制食品、腌肉、臘制品
鮮肉、新鮮食品
【别人正在浏覽】